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都不樂,
張臉看著伏念,悠然笑道,“說實話,我有些意外,大師兄你竟然真的會帶上荀師叔去見皇帝。”
伏念平靜的回道,“師叔是長輩,長者有求,又是合理請求,我沒理由拒絕。”
從邏輯上來說,伏念見皇帝是為了緩合儒家和帝國的矛盾,身為儒家目前輩分最高,地位最高的荀子同行再合理不過,否則皇帝那邊也不會直接同意。
只可惜皇帝沒料到荀子的脾氣比他想象的要更暴躁一些——不過這倒是很合理,荀子年歲太高了。
荀子在天下諸國活躍的時候,秦國還處於昭襄王統治時期,是嬴政的太爺爺。
嬴政出生的時候,荀子入楚國為縣令,已經不怎麼活躍了,等嬴政真正掌權的時候,荀子就徹底隱居小聖賢莊了(按照史實,嬴政掌權的時候剛好荀子去世。)
雖然嬴政很推崇韓非這個荀子之徒,但他對荀子可以說除了名字以外並無其他更確切的認知,最多就是聽說荀子性情古怪特別。
至於特別到什麼地步,就很難有明確的認知了,畢竟為尊者諱,為長者諱,鮮少有人會提及荀子過去的‘風風雨雨’。
當然,伏念給出的這個原因只是場面話。
皇帝不瞭解荀子,他還能不瞭解嗎?
荀子擺明就是找茬去的,他能同意根本原因是,他也想找茬。
儒家的掌門是個君子,是個在旁人,在自己人看來都古板中正的傳統君子,但君子也是有脾氣的。
就算他肩上扛著小聖賢莊的生死存亡,該有的脾氣也還是有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伏念並不認為自己真的還能扭轉局面。
他想見嬴政再勸說一次,也只是盡人事聽天命,既然荀子這個長輩都豁出命去不要了,他自然沒什麼好說的。
顏路負手淡笑回道,“《論語》有云: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掌門師兄果有先賢之風。”
伏念搖了搖頭,“伏念無能,豈敢再自比先賢以汙其聖名?”
“真要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也當是荀師叔。”
荀子已經是耄耋老人,他的歲數就是他最大的保護傘,甚至比他大儒的身份更好用。
他不想死,就算嬴政想滅小聖賢莊,也會放他一馬,恭恭敬敬的把老爺子抬下山去。
這不是說年紀大就有免死金牌,只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的習慣,尊老愛幼嘛。
只要還沒到人性泯滅的程度,一般都不會對這兩類人下死手。
即使是嬴政,也會盡可能的手下留情——這或許也是嬴政能忍著聽完荀子謾罵他的話的原因之一,當場把老人叉出去太不體面了。
張良聞言不禁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