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想要救儒家,就得想辦法止住沸水……在無法新增新水的情況下。”
簡單翻譯一下,墨家惟一能做的就是揚湯止沸。
進一步提煉一下,就是沒卵用。
羅網在大澤山之局裡好歹還得親自下場,如果能抓住他們的尾巴,就還有阻止他們的可能。
但在泰山之局裡,羅網不需要親自下場,趙高只需要做一個乖乖好臣子,然後藉助羅網遍佈天下的龐大網路在幕後推波助瀾,就可靜待局勢發展。
這種操作既無法阻止,也無法算在趙高的頭上。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能阻止,如果有足夠龐大的情報網路還是能夠干擾羅網操作的。
不過……即使是流沙也很難做到這一點,能確保切實有效阻止羅網的,只有帝國朝廷。
而朝廷,就是皇帝意志的延伸。
換言之就是需要皇帝親自保儒家。
所以……想要救儒家,就得皇帝親自保他們,而如果皇帝願意保他們,儒家根本就不會陷入危機。
完美閉合。
陳和聽到古尋這麼說,愣了一下後問道,“儒家沒救了嗎?”
古尋聳了聳肩,“很難說。”
“趙高這一局說高明確實很高明,但說不高明,也確實不高明。”
“他的所有安排,其實指望的都是嬴政出手懲治儒家。”
“如果嬴政如他所願,那儒家確實很難救,但如果嬴政不如他所願,那趙高的一切安排就是白費功夫了。”
農家之局這個陽謀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只要農家高層為了俠魁之位主動入坑,那帝國就一定會有所反應。
搶奪熒惑之石就是挑釁皇帝的顏面,朝廷沒有反應的話,就等於明擺著不要臉了。
但儒家這一局卻不一樣——人家只是打打嘴炮。
因言獲罪,至少在這個時代並不是很流行。
嬴政可以因此懲治儒家,沒人敢對皇帝有所置喙。
嬴政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樣不會有人覺得帝國朝廷的顏面有損。
當然,瞭解嬴政的人都知道他對儒家網開一面的機率微乎其微。
不……也不是沒可能,這也是儒家為數不多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