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儒生除了聲音大一無是處,既影響不到百姓,也干預不了朝政。
不疼不癢的玩意,你管它幹什麼呢?
如果出手處理他們,反而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但嬴政就是會出於情緒的原因,選擇對這群儒生動手,乃至對整個儒家展開清洗。
面對一個握有權力,又高度情緒化的人,你在已知他一定會被某個群體激怒的情況下,想要把自己從這個群體裡摘出去的辦法是什麼?
就只有順著他意思,縮起腦袋躲在後面,看能不能被網開一面這一條路。
這也是古尋的提議。…。。
當然,理論上也可以選擇正面抗爭,比如說農家。
然而二者情況截然不同。
為了能夠安穩的完成蜃樓出航,達成自己長生不老的目標,嬴政願意一定程度上對內妥協,所以他會暫且放過農家。
但儒家沒有農家的實力。
收拾農家可能會導致國內局勢進一步滑落,收拾儒家那特麼屁事沒有!
換一句話說就是……打不了農家我還打不了你!
大環境不行,自身實力也不行,還不低頭裝孫子,那真就是死都活該。
張良點了點頭,若有所思,沒再就這個話題多問。
他相信這確實是唯一有效的辦法,但……小聖賢莊到底要做到何種程度才能真正奏效呢?
以及,伏念是否願意做到這種程度呢?
以張良看來,想要確保小聖賢莊能最大程度的自保,就得旗幟鮮明的完全和其他儒家派系走到對立面。
他們支援的,小聖賢莊就要反對,他們反對的,小聖賢莊就要支援。
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
小聖賢莊終究是儒家聖地。
小聖賢莊不該,也不能背棄其他儒家派系。
也許其他儒家派系的理念和小聖賢莊有所不和,但並非所有理念都不和。
這麼做的話,就等於為了生存,徹底拋卻小聖賢莊應有的體面與堅持。
生存很重要,但對儒家……或者說任意一個有原則有抱負的諸子百家學者來說,生存都不應該是最重要的。
小聖賢莊,不是一座只求苟活於世上的書院。
伏念,也不是一個為了活著可以拋開一切的人。
他忠君,甚至一定程度上到了愚忠的地步,但他的忠心並不是一味的服從皇帝,畢竟皇帝也會是犯錯的。
古尋見張良不再說話,便換了話題說道,“我應該就要離開桑海了。”
“你要去泰山?”衛莊平靜的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