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之事雖然和尋常老百信關係不大,但基本是個人都不會認為焚書是好事,確確實實是一件天下大不韙之事。
古尋聞言卻淡淡的回應道,“皇帝的意志,就是帝國的意志,而帝國的意志,也就是天下人的意志。”
“至於你們怎麼想,對皇帝陛下來說不重要。”
這話翻譯一下的意思就是——嬴政不在乎!
“可是這會激起整個諸子百家的反對啊!”
能在焚書令下豁免一劫的,基本只有醫家等寥寥少數幾派,儒墨法道兵農陰陽等大派基本上都得遭殃。
不用想都知道焚書令一出一定會引起天下譁然,舉國皆反——當然,這個反只是反對,不是造反。
這種程度的輿論壓力,嬴政也完全不在乎嗎?
古尋手指輕輕點了點桌案,提醒道:
“不管有多少人反對,這件事對維持帝國的統治有著莫大的好處這一點都是確鑿無疑的。”
“我們的皇帝陛下不是一個不願意退讓的人,但前提是,你得讓他覺得自己退讓對自己,對帝國是有利的。”
“一邊是帝國的長久統治,一邊是些許輿論壓力,你覺得他選哪一邊?”
越是王朝新生,才越適合搞一些容易鬧得沸反盈天的騷操作,畢竟這個時候兵威最盛。
老百姓也好,知識分子也好,貴族階級也好,無論哪個階層,無論願不願意,在軍隊面前都說不出半個不字兒來。
“這……”伏念還想說些什麼,卻被荀子抬手打斷了。
老人蒼老但硬朗的聲音難得帶上了一抹陰沉,似悲似嘆的說道:
“國師既然將此事拿到了我們面前,想必已經是木已成舟,無從扭轉了。”
古尋點點頭,“差不多是這樣。”
“我將這件事透露給二位,首要的目的就是想借此讓兩位明白一個道理。”
“塵世如潮人如水,儒家已經身出局中,無可退讓。”
“只要不入局,小聖賢莊無論是打算獨善其身,還是仗節死義,都未必能如願。”
荀子對這一說法不置可否,轉而問道,“國師說這是首要目的,那就是說還有其他目的。”
見荀子岔開了話題,古尋也不介意,回答對方道:
“對,還有一件事,也是和焚書令之事有關的。”
“國師有意阻止焚書令?”荀子猜詢問道。
古尋搖了搖頭,“阻止?這不太可能,即使是我也做不到,或者說這麼做的代價太大。”
“我要做的,只是降低焚書產生的破壞性。”
荀子大概也是有所猜測,並不意外,平靜的再次詢問道,“所以國師是想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