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道:“籃球?我現在已經打不動籃球了抱歉……你真的不來參加集會嗎?我覺得你可以說兩句。當然,考慮到你的國籍,還有商業方面的問題,你迴避也是正常的。”
“我不是在迴避比爾,我…你們這個集會是要宣告什麼?反對戰爭,支援薩達姆嗎?”
“哦不,當然不是,我們不支援薩達姆,我們只是爭取保留反對意見的權力,現在的情況你知道的,和60、70年代不一樣了,大家都很熱愛國家,支援這場戰爭。別說反對了,哪怕只是不支援都成為了一種罪過。大家一下子都成為里奇蒙蒂了,卻忘記了,我們都應該有反對的權力,應該有接受不同觀點的容忍度。”
沃頓有些無奈地說道,在60、70年代,大學生是反戰主力。
短短十多年時間過去,隨著美國經濟向好,蘇聯落寞,美國人在90年代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
70年代,里奇蒙蒂是芝加哥小熊隊的一名中野手,在一場MLB的比賽中,兩名抗議者衝入球場,在場地上用打火機點燃了美國國旗。
這時里奇蒙蒂朝著燃燒的國旗衝去,從兩人手中搶走了國旗,並將上面的火撲滅。
因為這一舉動,蒙蒂成為國家英雄,同時也引起了很大爭議,從這一事件開始,國旗成為不同陣營表達立場的象徵。
海灣戰爭爆發後,美國各所大學籃球隊要求球員們在運動外套上佩戴國旗胸章,大部分人都照做,但也有不服從的。
西頓霍爾大學籃球隊的義大利裔球員馬克盧卡便拒絕穿縫有美國國旗的外套,他表示支援戰爭有違他的基督教信仰。
盧卡在義大利打過兩年職業聯賽,之後來到美國西霍爾頓大學打NCAA,直接進入NBA對他而言有難度,就像先在NCAA鍛鍊一番,看看有沒有機會得到NBA球隊的青睞。
不過盧卡身高只有187,天賦在人才濟濟的美國顯得很一般,加上這件拒絕國旗的事件,導致他在球迷中的口碑迅速下跌。
部分球迷不分青紅皂白對他展開攻擊,甚至攻擊他懷有身孕的妻子,完全不顧盧卡都不是美國人,他是義大利國籍,父親是斯洛維尼亞人,和伊拉克、海灣扯不上半毛錢關係。
盧卡承受不住這樣的輿論暴力,提前終止了他在西霍爾頓大學的籃球之旅,回義大利聯賽去了。
正因為這件事,各地發生了抗議事件,不過人並不多,只有零零星星的人參與,無法形成規模。
甘國陽知道,如果自己參加這個集會,被媒體曝光出來,一定會引起風波。
哪怕他是個和戰爭無關的中國人,看馬克盧卡這個架勢,也一定會被美國大眾攻擊。
說實話,美國普通民眾的常識匱乏的可怕,很多人支援海灣戰爭,但可能連海灣、伊拉克在哪兒都不知道。
至於薩達姆到底是怎麼崛起的,和美國有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美國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等問題,他們更是不會懂,也不想懂。
和越戰不同,這次美國是經過聯合國批准,和多國部隊一起發動了一場“正義”的戰爭。
美國國內狂熱的愛國氛圍已經無法遏制,不是一次兩次反對集會可以影響的。
“我認為你說的對比爾,但戰爭一旦開始便失去了理性生存的空間。”
“桑尼,你後面也要面對同樣的問題,你會穿印製美國國旗的熱身夾克嗎?”
“不,我不會,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