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些讀書人有些著急。
大敵壓境,前線吃緊,北方邊境不知已發生多少場大戰,他們這些‘精英’卻還在路上磨磨蹭蹭。
於是,在一個晚上,李義山、馬代、沈巖來找何長安商量。
“小子,我們打算提前趕往前線,你啥意思?”一見面,李義山開門見山的問道。
“我無所謂。”何長安苦笑道:“反正,呂先生讓我們緩緩而行,多看,多聽,多做。”
三位讀書人沉默了。
呂先生的確是如此這般安頓的,並一再告誡,凡事莫要急躁,三思而後行,言必行、行必果,要有點讀書人的樣子。
那什麼才是讀書人的樣子?
李義山幾人覺得,大唐讀書人,就須如當年李太白、柳河東等先師大儒,提劍而行,斬妖除魔。
即便是做不到一聲長嘯,震響三軍,也做不到萬軍叢中斬敵首級、如探囊取物,但起碼也敢於慷慨赴死,捨生取義!
不止李義山等書院讀書人如此作想,便是何長安,又何嘗不是這般心思?
想當初,槍林彈雨中,他何長安也曾視死如歸過……
但是!
老讀書人的心思,定然不會如此簡單,老頭兒反覆叮囑多看、多聽、多做,到底是什麼意思?
“義山師兄……”
“狗賊,你閉嘴,不準喊我師兄!”何長安剛一開口,李義山臉色就拉胯下來,撇了撇嘴。
第一次在未央縣見面,他李義山還是高人,何長安才是一名小小快手班頭;後來,馬代那蠢貨代師收徒,何長安的輩分直接高過李義山;
再後來,呂先生悄咪咪來到長安城,成了何長安的啟蒙老師,雖說沒有形成師徒名分,但畢竟稱老頭子為老師……
於是,李義山現在最歪膩的,就是聽何長安喊他一聲‘義山師兄’。
“義山、先生,這樣總行了吧?”何長安笑了笑,問道。
李義山氣哼哼的,扭頭不答。
“我這幾日也在捉摸,呂先生所說的多看、多聽、多做,到底什麼意思,”何長安沉吟幾聲,分析道:
“我覺得,就我個人而言,做的遠遠不夠好。”
“人間禍事,殘垣斷壁,妖鬼橫行,這些不用看,我們都心裡清楚,”何長安繼續分析,“那麼,呂先生讓我們看什麼、聽什麼、做什麼?
顯然,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一些事物、和細節。”
於是,接下來,何長安開始給書院讀書人‘傳道受業解惑’了。
兩世為人,他最大的長處,便是對行伍之事極為熟悉;
甚至可以說,經過特種兵、殺手、保鏢、捕快、斬妖使等‘行業磨練’後,如何當一個好的兵卒,才是何長安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