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伸。一攔。
如果僅僅只是如此,那就是難度雖高但缺少驚喜的反彈球,遠遠不夠。
同時,費德勒手腕柔軟而堅韌地輕輕一抹。
就是這樣一個信手拈來的動作,網球就徹底改變飛行軌跡,沿著直線飛了過去,以巧勁化解高文的接發球搶攻。
球場對面,高文的進攻連續性就被費德勒打斷,但橫向移動的腳步依舊流暢,轉眼就已經來到反手。
高文也不等,腳步往底線內側一切,就只是小半步而已,擊球出手的擊球點就已經搶了足足一拍,同時膝蓋彎曲、重心下蹲,自下而上地一攥。
撇。
網球就貼著球網低空飛行,鑽入斜線的反手位。
“insideout”的經典線路,節奏銜接猛地上升一個臺階,層層疊疊浩浩蕩蕩地壓縮費德勒的擊球空間。
費德勒的腳步稍稍有些猶豫——
分數,重要是重要的,但現在只是第二盤第一局,他需要和高文硬拼體能嗎?有些防守是否就乾脆放棄?
其實,費德勒還是第一時間條件反射地移動出去,但腳步的些許遲疑依舊可以從移動的速度看出來。
等費德勒腳步到位的時候,擊球點就已經非常靠後了,他沒有揮拍發力的空間,只能挑一個高球。
一轉頭,費德勒就看到高文的腳步非常及時地持續上步壓迫,一呼一吸之間就已經進入發球區之內。
一拍凌空截擊。
乾脆。利落。
落地。得分。
“15:30”。
一切,發生得太快太快。
不是純粹速度,而是節奏與銜接。
單純從高文的擊球來看,並沒有發多少力,但整個反應、銜接、決策等等,卻將草地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真正熟悉網球的專業人士和資深球迷就能夠看出來——
“這一分,高文應該從費德勒身上學習到諸多東西。”
“依靠擊球銜接提升節奏,形成一種全場覆蓋的壓迫。”
詹俊稍稍控制了一下自己,但還是忍不住發出驚歎,眼睛裡流露出一抹神采。
“現在,高文依舊在進步依舊在提升依舊在學習,而且對比賽脈絡的掌控能力也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