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呃。
噔。啊。
全場比賽的第二分,阿古特的發球,兩位球員就已經糾纏起來,在底線展開長時間多回合的拉鋸。
你來我往,緊咬不放,兩位球員都在底線大範圍移動,轉眼之間對抗拍數就已經輕鬆突破三十拍。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的觀眾還沒有來得及落座完畢,就已經瞠目結舌地僵硬在原地,不敢眨眼,唯恐一呼一吸之間就可能錯過這一分的轉折。
一如所料,這場比賽,底線拉鋸將會非常非常多。
眼前這一幕,不由讓人想起去年魔都高文和西蒙的比賽,一樣難纏、一樣焦灼,一樣是嚴峻考驗。
的確,阿古特和西蒙的比賽似乎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奇妙的是,專業人士並不會將兩位球員歸類為同一個型別風格的球員,他們終究是不同的。
如果總結阿古特和西蒙的差異,主要還是在於擊球的目的性。
西蒙是典型防守球員,他的擊球純粹就是糾纏,以防守牢牢纏繞住對手,拖住回合,對手很難擺脫。
阿古特則不是,他是全攻全守的覆蓋型,他的回球帶著明顯的抗衡,即使是過渡球,往往也導致對抗性,形成一定壓力,讓對手無法舒服地擊球。
也就是說,對陣西蒙,球員需要自己主導進攻製造縫隙;對陣阿古特,則從頭到尾都是對抗碰撞。
擊球意圖、戰術佈局的不同,讓對陣兩位球員的感受截然不同,自然而然,比賽的處理也就不同。
當然,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對抗,看起來是差不多的;但球員自己的處理卻必須做出區別化的處理。
比如現在。
一蹬,一揮。
高文的雙手反拍擊球正面頂撞上去,卻沒有撕開角度,而是將回球落點控制在中央區域;同時深度也沒有追求極致,保持一定水準即可,真正的重點在於保持球質,力量和速度維持在一個水準線上。
紮實而穩健。
也許有人問,高文為什麼不改變角度展開進攻,難道是因為腳踝傷勢?還是說擊球手感沒有完全恢復?
不。全部都不是。
和傷病無關,和戰術有關。
面對阿古特,不能急躁,不能期待著自己三拍兩拍就建立優勢,因為阿古特在攻防兩端的實力非常均衡,他的預判、移動、力量等等都沒有明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