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上旋和輕微側旋。
高文的回球在落地之後,反彈高度依舊非常明顯,同時稍稍朝著德約科維奇的右側側旋,影響方位判斷。
最後,掩護。
簡單來說,高文就是以一記“過渡球”來掩飾自己的擊球細節。
表面上看來,這就是進攻機會——當然, 這確實是一次進攻機會,高文就是將進攻主動權交給德約科維奇;但同時, 偷偷摸摸地在進攻機會里增加一個又一個陷阱,在德約科維奇眼皮子底下瞞天過海。
一個假設,德約科維奇正手斜線進入界內的話,怎麼辦?
高文也已經做好準備,他的腳步其實已經朝著正手位補防,即使德約科維奇進攻到位,他也能夠防起來。
然後,再繼續博弈繼續佈局,就是如此簡單。
事實證明,德約科維奇的正手確實出現了紕漏。
本來應該最為穩定也最為信賴的斜線,同時也是今天第一盤扭轉戰局的正手斜線,卻因為高文回球線路的綿裡藏針而打破平衡。
其實,以德約科維奇的底線卷帶和包裹能力,只要他願意,可以輕鬆完成擊球,高文的來球沒有威脅;但偏偏,德約科維奇改變戰術意圖,試圖主導進攻,反而略顯操之過急,正手也就出現了失誤。
賽後技術統計裡,這一分,應該會計算為德約科維奇的非受迫性失誤,但事實上,高文的博弈和算計扮演重要角色,簡簡單單的兩拍擊球裡、特別是在對手發球出色的情況下,巧妙地製造出了陷阱。
德約科維奇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這一拍擊球,怎麼看都是簡單基礎的擊球,但他卻錯過了機會。
而且,直接將第二盤勝利拱手讓出。
這,不應該!
完全不應該。
“6:4”、“4:6”。
前兩盤,德約科維奇和高文以相同的比分,各取一盤勝利,接下來,雙方又又又將進入決勝盤的較量——
從墨爾本到印第安維爾斯再到邁阿密,兩位球員的三次碰面,全部都進入決勝盤,再次證明對決的激烈。
那麼,決勝盤應該怎麼打?
很快,高文就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