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比賽的首個發球局,由小茲維列夫率先發球——
從選擇就能夠看出些許端倪。
小茲維列夫非常在意高文的“最高消費”,他需要證明自己,也需要搶佔先機,所以選擇了率先發球。
透過一發建立優勢,不僅能夠佔據心理優勢,而且只要開場率先保發,那麼距離打破高文的最高消費就邁出堅實的一步;只要能夠突破這個桎梏,小茲維列夫的壓力就能夠卸下大半,比賽也就不同。
從得分之後的慶祝來看,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小茲維列夫,非常急迫。
那麼,高文呢——
穩如泰山。
“最高消費”,那純粹就是一個話題一個噱頭,也就是媒體記者喜歡炒作而已,球員真正相信的話就是傻子。
高文自信歸自信,但絕對不盲目,他可不會認為每次對陣“95後”的球員都能夠乾脆利落地直落取勝;如果他真的這樣認為了,也就意味著驕傲開始滋生,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對比賽、對對手失去控制的開始。
最高消費,並不重要;比賽本身,這才重要。
進入比賽之後,高文就再也沒有思考過“最高消費”的事情了,而是在觀察小茲維列夫的發球和戰術。
開場三個發球,小茲維列夫壓制高文正手的戰術意圖非常明顯,兩個直接壓正手、一個則是近身正手。
其實,再出色的發球,也需要落點和線路的搭配組合,否則,即使是卡洛維奇,他的發球也很難保持全場強勢,真正的發球高手會始終改變自己的戰術套路組合;但現在看來,小茲維列夫沒有時間思考這些——
年輕,還是太年輕。
也許再過六個月或者一年,小茲維列夫就不會如此單純了,然而現階段的話,他的比賽經驗還是不夠。
輕而易舉就暴露自己的戰術意圖,開場階段試圖加速,暫時將戰術佈局撇開,其他不管,先拿一局再說。
又或者說,先拿三局、打破“最高消費”之後,再做改變,到時候,壓力緩解,大腦又能夠重新運轉了。
問題就在於,高文是木頭人嗎?乖乖地站在球場對面陪著小茲維列夫練球?
“40:0”。
二區。
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