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小茲維列夫緊握拳頭,為自己加油助威,比賽才剛剛開始第一局而已,整個慷慨激昂的情緒就已經充分調動起來。
目光灼灼地穿過球場,狠狠地瞪向高文,犀利而堅定的眼神發出挑釁,甚至能夠嗅到瀰漫的血腥氣息,硝煙瀰漫。
“15:0”,ACE,開場第一分就展現了聲勢。
“30:0”,時速205公里的發球建立優勢,雙手反拍強行斜線進攻,又快又刁,撕破高文的底線防守。
“40:0”,發球直接得分,高文的正手接發球試圖壓到深區,但手感控制不夠,稍稍長出底線些許。
轉眼,在小茲維列夫的第一個發球局裡,他就已經拿到了連續三個局點,比賽才進行了不到六十秒而已。
嘶吼,咆哮,這也是一種示威——
“最高消費”?
僅僅只允許他拿兩局?
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小茲維列夫身高198厘米,毫無疑問是巡迴賽裡發球最出色的球員之一。
他的發球,並不是純粹大炮,一方面,他可以追求速度,時速215公里的發球,對他來說並不是難事;一方面,他可以追求角度和落點,透過線路來完成佈局,而這樣的發球,他依舊能夠將時速保持在200公里左右。
也就是說,儘管小茲維列夫不是伊斯內爾、卡洛維奇那樣ACE滿天飛的大炮,但他的發球依舊是武器庫裡最重要的一項。
但是!
小茲維列夫的發球技術也並不完美,他的二發非常容易成為弱點,最主要原因就是核心力量的不足。
此前提到過,網球是一項非常重視核心力量的運動,轉體動作將承載腳步和手臂力量的轉化與傳遞。
然而,新生代球員之中,小茲維列夫、西西帕斯、梅德韋傑夫等人,全部都面臨著相似的一個問題:
因為身高太高,為了保證移動腳步,所以他們不能冒冒然增重,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網球腰”不夠厚。
自然而然,當他們在發球的時候,下肢力量無法百分之百地完成輸送,即使上肢再延伸再揮舞也很難將力量和速度帶起來,一發的時候還不明顯,二發需要以控制、保險為主,就容易出現發球下網——
本來,以他們的身高來說,即使發球失誤,往往也應該是發球出界,但他們的二發下網數量明顯更多,從本質來說,其實就是腰腹核心力量的欠缺,導致力量轉換率降低,擊球點的控制就出現問題。
西西帕斯和梅德韋傑夫都是如此,小茲維列夫也不例外。
整體來說,他們發球局的漏洞,就是二發,這也意味著,如果他們能夠保證一發成功率,威脅性就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