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了嗎?
赫!
正在下墜的小茲維列夫只聽到現場觀眾發出倒吸一口涼氣的驚呼聲,發生了什麼?
蹬地!控制!轉身!移動!
高文依舊沒有放棄,在前一拍回球幾乎就要失去重心的情況下,一個緊急剎車,用左腿蹬地控制住身體,然後就快速朝著自己的右側橫向移動,快速回位,繼續防守下一拍——
過頂高壓,小茲維列夫會擊打什麼線路?
其實,小茲維列夫的選擇並不多,在身體重心處於劇烈顛簸的情況下,他只能選擇正手完成擊球,因為雙手反拍的高度不夠,那麼正手下壓的角度控制在後仰狀態下是沒有太多選項的。
要麼正手斜線,要麼中路。
顯然,小茲維列夫認為高文失去重心之後到位可能性非常低,留在反手位是大機率事件,所以他只需要選擇中路就可以輕鬆得分。
蹬蹬蹬!
高文的腳步在快速移動之中就用連續小碎步控制身體平衡和跑動節奏,抵達球場中路區間的時候就高度集中注意力,還沒有來得及停下腳步就可以看到小茲維列夫的高壓球已經狠狠砸了過來。
中路!
轟轟!
但是,等等!
沒有打死!
什麼意思?
從物理角度來解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高壓球在全力衝撞向地面之後,就會被強大的反作用力反彈起來,彈跳高度必然可觀。
但是,拋物線卻可能根據落點的不同而飛行出不同軌跡——
越靠近底線,反彈的時間和空間就越短,也就意味著對面的球員依舊能夠完成擊球;越遠離底線,反彈的時間和空間就越長,也就意味著能夠超出球員的覆蓋面直接衝向看臺。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越遠離底線,那麼就是越靠近球網,稍稍不注意,就可能直接下網;越靠近底線,往往能夠擠壓對方球員的揮拍空間,但相對應的,出界風向也會更高。
由此可見,高壓球的落點也是非常講究的,左側還是右側、正手還是反手,這是選擇空檔的高壓方式;中路的話,深區還是淺區,這就是選擇過頂或者擠壓的高壓方式。
表面來看,高壓球就是氣場全開的雷霆一擊,但實際比賽裡,高壓球卻是最容易出現擊球失誤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