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這金刀計,小道爾。
「臣以為是,金刀計看似左也是死,右也是死,可是這歸根到底還是陰謀,鬼蜮伎倆,陰謀陰謀終究不登大雅之堂,
這金刀計更像是王猛的汙點,而不是值得誇耀之事。」于謙對陛下的意見表示了高度的贊同。
王猛的評價應該更高。
可就是因為這金刀計,讓王猛的評價一落千丈,本來足以成為歷史長河一塊中流砥柱的王猛,最終成為了魏晉南北朝割裂的時代註腳。
前燕宗親吳王慕容垂,被朝中權臣排擠陷害,投奔了前秦天王苻堅,而苻堅聞訊大喜過望,因為在剛剛過去不就的枋頭之戰中,吳王慕容垂力挽狂瀾,威名遠揚,是個少見的能臣武將,哪怕是不能為己所用,也不能為他人所用。
就像現在襄王殿下突然跑去和林投靠阿剌知院或者跑去撒馬爾罕投靠了也先類似,阿剌知院和也先得樂到九重天去。
苻堅選擇出城到郊外親自迎接慕容垂。
但當時的王猛對慕容垂的依附頗為不滿,曾經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但是苻堅不認同王猛的想法。
後來,苻堅派王猛為將領,攻伐慕容垂故國前燕。
在臨行前,王猛要慕容垂的兒子為嚮導,出任參軍,而後王猛去慕容垂的府上做客,臨走的時候,討要了一把金刀。
到了作戰的時候,王猛又收買了慕容垂的家臣,讓這個家臣誆騙慕容垂的兒子說:「你爹跑回燕國了,你也趕緊跑吧。」
這位家臣拿出了金刀。
慕容垂的親信拿著慕容垂的金刀,讓慕容垂的兒子跑回燕國,慕容垂的兒子,一看這事兒肯定是真的,不疑有他,就跑回了燕國。
慕容垂還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結果苻堅並沒有處罰慕容垂,對待慕容垂還跟以前一樣。
所以這金刀計,看似左右都是慕容垂必然橫死,但是都因為做主的苻堅,根本不打算做掉慕容垂,最終沒有得逞。
和今日今時,翰林院這些人做的這個看似無解的局,襄王看似左也是死,右也是死的局,何其相像?
襄王既不往左,又不往右,停在中間不動彈,等待陛下決議,反而是活的好好的。
于謙從來都對這等陰謀詭計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這種朝堂傾軋的手段,也好意思吹什麼天下第一陽謀?
陰謀就是陰謀,是術,絕非大道之行。
于謙之所以提到了金刀計,意思非常明確,歸根到底,不是文人們的計謀不行,這計謀陰險毒辣至極,但是陰謀在陛下這裡行不通。
想跟陛下掰手腕,那就得跟陛下爭大道之行。
「鄭王那裡,朕答應了皇叔,寬宥了鄭王府一家,鄭王自縊,朕打算鄭王府那邊到此為止了。」朱祁鈺說起了他收走了襄王一塊奇功牌,留下了鄭王一脈之事。
于謙斟酌了一番說道:「臣倒是以為,八辟八議本就是應有之意,這件事不值當收走襄王殿下的一塊奇功牌。」
「襄王殿下的奇功牌是因為保大明江山社稷而得,鄭王府上下,不如奇功牌也。」
于謙對鄭王府的留存其實不大關心,大明那麼多王府,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現在都在京師,降襲制下,也翻不出什麼大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