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南衙有點走向禮樂崩壞的方向,陛下當初見到柳七之後,就發現了大明競奢之風。
生活富足是好事,但是競奢比富這種風氣,是不正常的。
李賓言今天在松江府市舶司設立了這英烈祠,就是想要重塑南衙的禮樂仁義,但是他也知道,這件事極為困難。
困難就不做了嗎?
如果細心的人會發現,李賓言的那個小跟班貝琳消失不見了。
貝琳很年輕,還在求學的階段,他不參見松江市舶司英烈祠的典禮,人去哪裡了?
貝琳去參加一場詩會盟會,這場盟會大約有來自兩浙、兩江、兩淮大約三十多個詩社組成。
中州端社、松江幾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浙西間社、江西則社、歷亭社、席社、昆陽社、吳門羽社等等。
這些詩社為何要組織起來,聯名上萬言書呢?
因為他們的詩社本身就是郡望們創辦的,這次大明突然疾風驟雨一樣,把供養他們的金主給抓走了,他們能不急嗎?
再不解救,誰繼續維持他們風花雪月的爛漫生活呢?
大皇帝陛下嗎?
大皇帝陛下靠不住。
李賢李賓言嗎?
這兩位比陛下還要狠,更靠不住。
求人不能求己,當陛下的兩大酷吏,在南衙為非作歹,他們終於上了一本萬言書,請求陛下寬宥鄉賢郡望們。
他們的列舉了這些鄉賢郡望們無數的善舉,修橋補路,照顧鄰里,看完鰥寡孤獨,為養濟院捐款納糧,這哪一項不是善舉?
難道就因為一次小小的錯誤,一次小小的官辦撲買中,有一些牟利的舉動,就要懲罰這些大善人嗎?
一場始料未及的暴雨,在貝琳抵達惠山榕園寒草堂的時候,劈頭蓋臉的砸了下來。
頓時,山、村莊、都淪陷在白茫茫的雨水之中,一片茫茫。
這惠山榕園乃是私家林院,面臨太湖萬頃,背靠龍山九峰,以梅馳名天下,大約有八百餘畝,比魏國公府和曹國公府還要氣派。
還未進門,就看到了牆上寫著六個大字,善奉行,惡莫作。
這不是大善人行善嗎?看,還未入門就已經提醒家人們,不要作惡,要行善舉!
貝琳從未來到過如此豪奢之地,在門前出示了信牌之後,走進了院落之中。
這是讀書人的詩會,袁彬三人,讓他們殺人可以,讓他們弔書袋,他們就不大行了。
所以,世上最危險的三人組,並未嚇到集會之人,因為錦衣衛,尤其是北衙來的錦衣衛,都會被攔在門外。
但是貝琳是南衙人,一身的書卷氣,他拿的信牌是河南郡方氏宗譜》,堂號餘慶堂,寧海方氏。
寧海方氏,發端於漢時河南郡,到了唐時方彥升為河東節度使,敕賜餘慶堂,後來宋高宗趙構衣冠南渡,鹹隨駕至浙江。
寧海方氏的起源為南宋御史中丞方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