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私鹽場窩,再次開場煎鹽,擠兌之風立減,這鹽糧價慢慢的下來了,這鹽引慢慢漲了起來,恢復到了一兩二錢的價格。”
“我所說的銀,並非現銀,而是糧價和鹽價摺合之後,參考價格。”
陳循呆滯了許久,有些疑惑的說道:“不是,為何如此?鹽糧價貴,鹽引應該貴才對,為何會是賤價?”
“鹽糧價貴,鹽引反而賤,鹽糧價賤,鹽引反而貴?這…”
“陛下,臣愚鈍。”
陳循是個大學士,自從永樂十三年狀元及第之後,一直在京為官,擅長唸經,集古代帝王行事,撰寫《勤政要典》,勸諫皇帝勤政,這方面陳循一直是很積極的作用。
但是長期任京官,讓他無法瞭解這天下事兒,脫離百姓,不明白也很正常。
朱祁鈺試圖解釋此事,對著陳循說道:“坊間多用鹽引做錢,土木堡兵敗,鹽引擠兌,私鹽場關停,官鹽場內,引多鹽少,鹽價飛漲,引價暴跌,因為人們不知道是否能夠換出鹽來。”
“京師勝,則不再擠兌,鹽引繼續如同往常那般,充作大量交易的貨幣,不再擠兌,則在官鹽場內引和鹽平衡,引價恢復。”
“陳學士,你能聽懂朕在說什麼嗎?”
陳循呆滯的搖了搖頭,愣愣的說道:“鹽引一引等於大同府一石的米,等於江淮兩百斤的鹽,鹽價貴,鹽引也當貴才是。”
其實不光是陳循,在場的都察院御史、六部尚書、侍郎,六科給事中,也有不少人在撓頭。
于謙能夠理解,石璞、金濂、王直也都可以理解。
把鹽引理解成為民國時期的金圓券就很容易理解了,戰敗了,開始通貨膨脹,金圓券立刻貶值,就是正統十四年九月鹽引暴跌的樣子。
朱祁鈺取了一張白紙,畫了三個圈,拿起來說道:“諸位明公請看,此乃鹽引,鹽引分為兩部分的價值,一部分是使用價值,一部分是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加起來,才是鹽引的價值,也就是貨幣的價值。”
“使用價值是可以承兌的鹽糧,交換價值則是在貿易之中充當交換媒介的作用。”
“國朝戰敗,人心洶洶,則交換價值大跌,遠超使用價值的增長,所以才會暴跌。”
“國朝戰勝,人心穩定,生產恢復,使用價值雖然略有跌幅,但是交換價值卻恢復了,所以引價恢復。”
陳循這才恍然大悟的說道:“臣明白了。”
他看著那張圖立刻才明白,原來如此!
鹽引不僅僅代表的是鹽,它更是大明發行的類似於大明寶鈔一樣的錢。
國朝戰敗了,那鹽引薄紙一張,自然是無用,國朝勝了,那鹽引還是鹽引,大家一切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