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弼和劉孔詔是急匆匆地離開了萊登,在他們看來山東這邊許諾的利潤分成更高,更透明。
那和李興之做生意當然要較之和東林黨以及鄭家更實惠了,所以二人對李興之搜尋寶船龍骨的要求是拍著胸口保證,並同意在已方的參股裡面拿出四十萬兩採購糧食。
按南都的糧價,大概一兩二錢一石糧食,四十萬兩銀子也就是說南都的勳貴只需要籌集三十三萬餘石糧食。
慷他人之慨,李興之也不是小氣的人,只要求二人運送三十萬石,其餘的銀子,就算作二人的辛苦錢。
這又令朱國弼和劉孔詔對李興之的好感度再一次生華,瞧瞧人家蓬萊伯做事都體面,這趟山東之行是真的大有收穫,不光確認了靖北軍海貿的可信度還平白一人得了一萬七八千兩的銀子。
李興之也樂得大方,左右又不需要自己出錢,後世的集資不就是這個套路嗎?先給他們點甜頭,回頭銀子一到手就直接跑路。
市舶司的事情處理完畢後,李興之又轉道萊州視察了設在天齊山軍營附近的講武堂。
據講武堂大使呂輕侯介紹首批進入講武堂的學員有兩千餘人,這些學員的年齡在九至十五歲之間不等,他們的父兄不是在靖北軍任職,就是在和嶽託部決戰時戰歿的。
按照講武堂的條例,這些學員按年齡被分為九個班,每班三百人,教員則從軍帥府抽掉了十幾個書辦,以及數十個傷兵組成,這些人均是要在講武堂接受一年的文化和軍事方面的培訓。
和這些學員同時進入講武堂的還有近一百餘靖北軍隊官以上的將佐,以及李興之的親衛統領李邦傑和從瑪瑙山帶回來的降將均列席在內,他們都要接受短期的培訓。
設立講武堂的目的,李興之可不僅僅是讓他們讀書識字,學習兵書戰策和格殺技巧,而是要透過這個學堂讓靖北軍的將士產生歸屬感,要讓麾下的將佐知道,他們要效忠於誰。
後世的那個光頭,憑藉區區半省之地卻能擊敗北洋,成為中華大地上名義的統治者,也就是得益於他有著一整套的軍官培訓系統。
根據宋廣坤和呂輕侯等人按靖北軍訓練條例制定的講武堂校規,這個講武堂的課程主要是以軍事訓練為主,輔以一定的文化課程。
所有的學員必須聞鼓而起,聞金而休,辰時起床後,學員們必須在一刻鐘之內處理好個人問題,然後進入校場進行佇列和跑步訓練。
其訓練時間按年齡段分配,低年齡段的訓練時間為半個時辰,高年齡段者則為一個時辰。
至訓練結束後,學員們可接受半個時辰的文化課,由於這些軍中子弟大多數均不識字,所學內容為最簡單的三字經和百家姓為主。
李興之的心思在靖北軍中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呂輕侯也是個通透之人,在他的授意下,講武堂所配發的書籍全部是重新刊印,每一本教材都配有李興之破敵摧城的圖片,尤其是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首頁更是描繪了李興之馬踏嶽託王旗的英姿。
讓這些孩子在訓練後接受文化課程,其實也是考慮到他們年齡的問題,不可能進行長時間的訓練任務。
文化課結束後,將會有專門的教官來教授他們相應的格鬥技巧,以及各種武器的使用,高年齡段者則必須要學習火器的使用方法,這主要是考察這些學員適合使用什麼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