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們去看看這個陳師傅!”
明知道,寶船的圖紙已經被焚燬,但是李興之還是存了一絲幻想,大明的船匠世代相傳,他們手中有造船的技術也未為可知。
朱國弼和劉孔詔也是精神大震,身為大明的勳貴,他們自然知道永樂朝七下西洋的盛景,更知道明成祖朱棣依靠寶船帶回了數不盡的白銀和財貨。
我們所知的明史,無一不記載著鄭和下西洋的弊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明成祖朱棣經過三年內戰,才堪堪登上了帝位,彼時距離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不過四十年不到,國內民生雖然恢復了不少,但也屬於百廢待興之際。
可偏偏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後並沒有與民休息,而是五徵漠北,南伐安南,而且發動一次又一次文官集團,所說的“勞民傷財之舉,七下西洋。”
這樣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居然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盛世,憑什麼?
作為和大明朝休慼與共的保國公朱國弼、誠意伯劉孔詔等人自然是心知肚明,永樂天子就是依靠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財物,才有能力支援一次又一次的對外用兵。
據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載:“其次則內官監太監鄭和,以永樂四年率師二萬七千人駕海舶齋敕諭金帛行饋西洋,瑣裡,暹羅等三十餘國皆隨使入朝,所奉獻及互市採取未名之寶以鉅萬計。”
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一《黃金》也有記載:洪武十八年,金一兩換銀五兩、米十石;洪武三十年,金一兩換銀五兩、米二十石。永樂十一年,金一兩換銀七兩、米三十石。
也就是說在鄭和下西洋期間,貿易主要以白銀結算,金銀兌換比率從一比五變為一比七,這就意味著白銀的大量流入,整個大明朝廷的白銀增加了四成之多。
寶船據說能裝載五千料的貨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兩千五百噸。
若是有一艘這樣的海船往返于山東和倭國之間,一次能帶回多少金銀和財貨,朱國弼和劉孔詔不敢想了。
市舶司設在膠澳,那靖北軍水師鎮和造船廠自然也要設在膠澳,加之膠東灣又是良好的深水港碼頭,靖北軍的船廠就設在緊臨膠東灣的黃島一側。
進了船廠,就看到無數的工匠正在鋪設船隻的骨架,更多的輔助工則在給陰乾的木料刷著桐油,所有的人都在忙忙碌碌。
陳師傅作為工匠中的一員,自然也不例外。
當聽到蓬萊伯李大帥,要親自見他時,老陳頭驚的差點從船梆跌下來,是戰戰兢兢來到了李興之的面前。
“小老兒陳四見過蓬萊伯,蓬萊伯公侯萬代。”
李興之的頭像光明正大的印在靖北軍發行的軍票上,而自己兒子從講武堂帶回了的教科書上,第一頁就是李大帥馬踏東虜金旗的插圖,老陳頭一眼就認出了自己面前的青年就是李興之。
“陳師傅不必多禮,是本帥應該感謝你啊,要不是你提出用舊船的木料改制戰船,咱們靖北軍的水師也不會這麼快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