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石糧食……鄙國……鄙國……實在拿不出啊。”
漢城王宮,朝鮮國王李倧眉頭緊鎖地看著,坐在王座一側趾高氣昂的清國駐防大臣蘇薩遞上來的國書。
這幾年,明清連續大戰,李倧也知道滿清損失甚大,但這幾年他還沒擺脫丙子胡亂的陰影,對滿清朝廷還是充滿恐懼。
只不過滿清索要二十萬石的糧食, 李倧這個朝鮮國王是真的拿不出,自壬辰倭亂以後,朝鮮的耕地面積就由原有的1708000結銳減到了58萬結,國內人口數量也下降了兩成,尤其是青壯勞動力更是折損了六成。
朝鮮一結土地(約等於明國一畝左右)產糧約一石五,上好的田地也不過三石左右,也就是說朝鮮王國在倭國入侵後, 國內的糧食產量一年差不多隻有一百餘萬石。
這點糧食,又要養民,又要養兵,根本是入不敷出,據朝鮮史料記載“近來稅入不敷,經費日廣,一年所入之米,不能周半年之用。逐年應上納之數,僅五萬餘石,而一年該用米十萬餘石”。
故此接管軍隊的朝鮮光海君只得下令削減開支,將原本十五萬人的軍隊規模,降低到六萬人,這裡面戰兵的數量不過兩萬,其餘都是平時勞作,戰時充當輔兵的普通青壯。
軍隊數量大量削減,也是朝鮮李氏政權,在滿洲八旗大兵面前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可是我大清輔政王濟爾哈朗的口諭,王上若不在一個月內湊齊錢糧, 那我大清可就來自取了。”
蘇薩鄙夷地看了李倧殿內的朝鮮王公大臣們一眼, 緩緩地直起了身子,施施然地走出了王宮,作為大清在朝鮮的駐防大臣,實際上朝鮮的太上皇,他自然可以做到無視朝鮮君臣。
“退朝,議政大臣留下,咱們再商議商議如何籌集糧秣。”
李倧恨恨地看著漸漸走遠的蘇薩,他雖然迫於壓力,不得不選擇向滿清稱臣,但骨子裡還是傾向大明的,因為大明這個宗主國自建國以來,對朝鮮就一直優待有加,不光每年給予豐厚的回賜,而且萬曆皇帝對朝鮮還有再造之恩,要不是萬曆皇帝出兵援朝,說不得朝鮮王國早就被倭國人吞併了。
“臣等領旨!”
一眾朝鮮大臣連忙領命,躬身退出了王宮大殿。
“你們說怎麼辦?”
待諸官出殿後,李倧就是再度開口,留下來的都是支援他除掉光海君的心腹大臣,就是金大中等表面支援滿洲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朝鮮李氏的宗廟傳承,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