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一女輕天下,
欲換劉郎鼎峙心?
張王妃也是黯然神傷,腦海中竟浮現出女兒嬌憨的模樣,這個時候她能想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女兒有足夠的魅力,能夠牢牢地鎖住李興之的狼子野心。
行婚配納吉之禮,李興之也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頭一回,自然對禮節上面一無所知,索性就由著男方媒人劉理順和女方媒人內閣次輔張四知操作。
李興之和福王郡主朱淑妮的婚事是首輔劉理順一手主持,婚期定的是正月二十八,也就是朱淑妮入京的七日後。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太子或親王以及公主在成婚之前,皇室都要派專人教以人倫,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勝任“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的重擔。
負責教授人倫之道的通常是禮部的左侍郎,不過這次成婚的並非太子,也不是親王,而是輔政王的郡主,因此自然不能由外朝的官員來教授人倫。
為了籠絡李興之,朝廷卻是授了朱淑妮坤儀公主的尊號,人倫之事,卻是由福王妃張氏一體操辦。
其實,按制倒也不必王妃親自教授公主人倫,大可由宮中的宮人代為傳授,或者是勳貴外戚家的誥命夫人來做這件事,只是張嫣生怕宮中有李興之的耳目,將皇家秘事傳了出去,故此一力要求張王妃主持。
雖說張王妃是過來人,可人倫之道畢竟是夫妻間的隱私,說出來怎麼也是羞人的事。
所以張王妃特意讓宮人將人倫之道寫在一張細絹上,再由她轉交給自己女兒,先讓她熟悉熟悉。
她只需象徵性的說幾句便可,這樣既可完成使命,讓女兒知道將要發生的事和怎麼做,又避免母女之間尷尬,實在是兩全其美。
如今朝廷內憂外患,中原和遼東烽火連天,地方上民生又凋零殘破,所以這次郡主下嫁之事,無論是作為男方的李興之還是代表朱明皇室的皇太后張嫣皆認為不宜大肆操辦。
只不過,皇家嫁女,又嫁的是朝廷的左丞相,京師實際上的掌控者,雖然劉理順和張四知一致認為一切從簡,但是該有的禮儀自然是都不能少,否則皇室的威嚴氣度豈不是掃地。
張王妃進入郡主寢宮的時候,禮部的官員和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德化和幾個宮人正在教授朱淑妮大婚時具體的禮儀,皇家規律森嚴,各種規章禮儀,令剛剛年滿十八歲的朱淑妮聽的頭昏腦脹。
見自己的母親進來後,朱淑妮就是氣鼓鼓地說道:“娘,這婚事我不結了,孩兒都快被折騰死了。”
“傻孩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和李興之既有婚約,這行婚配之禮,自然是理所應當,又怎麼能使小性子,出嫁從夫,你以後嫁到國公府,凡事就要以你的夫君為主,萬不可還拿王府時的脾氣了。”
親生女兒嫁人,張王妃自然心有不捨,但是想到張皇后的再三叮嚀,還是溫言勸了幾句,然後紅著臉拿出了兩個歡喜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