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上的漢奸都弄到自己手下,監視著,引導著,不能讓他們走上歷史的道路。
郭大靖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也有一些辦法。比如向毛文龍提議,抽調騎射出眾的將領,擴編騎兵營。
但現在,還為時尚早,只等打完這一場大仗,郭大靖再謀劃佈置也來得及。
建虜的進攻跡象越來越明顯,上萬人馬,以及大量的進攻器械已經運至海州,還有籌集拼湊出來的糧草物資。
但限於河流的阻礙,建虜還要再等下去,等著河流全部封凍。而每多等一天,東江軍的實力便增加一分,勝敗的天平更向東江軍傾斜。
只要打勝這一仗,甚至是隻要抵擋住建虜的進攻,便會使敵我態勢發生重大的改變。
物資匱乏是建虜難以解決的困難,正是有此制約,大舉發動的次數,建虜一年最多也只能維持兩次。
而歷史上是沒有這場金州大戰的,但歷史上建虜鬧饑荒卻是肯定的。因為,郭大靖或許能撬動歷史車輪的走向,但卻沒法讓老天改變。
所以,大戰過後,建虜消耗的糧草物資,會加快大饑荒的到來,並使建虜喪失發動的物質基礎。
若是朝廷能按照自己的策略行事,以靜制動,不給建虜以搶掠的機會,建虜就可能在大饑荒中崩潰,或者是元氣大傷。
但遺憾的是,朝廷和崇禎都看不到這一點,也不會相信毛文龍,不會用實質的行動來支援東江鎮。
道理說簡單也簡單,那就是在封建帝王和迂腐的文官看來,“忠”是第一位的,其它的可以放到後面,包括滅虜平遼。
何況,建虜叛明這麼多年,明軍損失不下數十萬,遼東基本被建虜佔領,可朝廷和皇帝依然沒把建虜視為生死大敵。
除了郭大靖,沒人相信人口不足百萬,兵不滿十萬的小小建虜,能夠席捲天下,取明而代。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朝廷和崇禎才不把東江鎮看在眼裡,不認為東江鎮能擔起滅虜平遼的重任。
說白了,他們們眼中,東江鎮是可有可無的,在遼東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個牽制。
所以,崇禎和文官集團才會肆無忌憚地打壓,並不太擔心東江鎮軍民造反或投敵。
就象現下的情形,建虜進攻金州已經是昭然若揭。但朝廷卻不相信毛文龍的上奏,更沒有什麼物資財力上的支援。
相反,袁督師卻在說建虜將攻遼西。因為新收復的錦州、大淩河等城,對建虜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就這樣,該得到援助加強力量的地方啥都沒有;只會龜縮守城、危言聳聽之輩,朝廷卻砸下了巨量的錢財物資。
遼鎮的情報不會這麼差勁,郭大靖不無惡意地揣測,袁督師是故意如此,有借刀殺人之嫌。
想到袁督師明年在高臺堡慷慨賣糧,蒙古人只用些柴禾之類的沒用之物就能換到。
但對同胞,對東江鎮卻如此苛刻。想到歷史上東江鎮餓殍遍地的悽慘,郭大靖終於明白文人狠毒起來竟如此可怕。
谷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