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須多言,祖大帥,你要撤便撤,何某隻知軍令如山,誓與大淩河城共存亡。”
祖大壽心裡噴火,表面平靜。
何可綱說的輕鬆,實際上卻堵死了他所有的路。
倘若他真的撤退,而何可綱戰死大淩河城,那麼等待他,必然是朝廷的重懲。
祖大壽相信,崇禎也好,丘禾嘉、高起潛也罷,都在等待這個名正言順的良機。
此時此刻,看著滿城軍民眼巴巴的目光,祖大壽是那麼的無力。
“給錦州、山海關發信求援吧。”
剎那間,不知從何處起,若有若無的哭聲漸漸響起。
那是整座城池數萬人絕望的哀嚎,只可惜紫禁城裡的皇帝並不能聽見。
……………………………………
八月初二,黃臺吉在遼河河邊等來了蒙古援兵,共有科爾沁、阿魯、扎魯特、巴林、敖漢、奈曼、喀喇沁和土默特八路兵馬,總計馬步兵兩萬餘。
這一次的會盟,一個細節深深地烙印在了所有人的心頭。
蒙古諸貝勒覲見時的禮節,和從前完全不同了。
他們先是遙拜了兩次,到了黃臺吉的近前又叩拜了一次,最後才和黃臺吉行了抱腰之禮。
至於其他的小部落臺吉和塔步囊(成吉思汗後裔結婚者),更是行三跪三拜禮。
這意味著蒙古諸部已經徹底臣服黃臺吉,以後金的臣子自居。
黃臺吉和蒙古諸部會盟後,將所有兵馬分為兩路。
德格類、嶽託、阿濟格率領一路從義州出發,穿插到錦州和大淩河之間,用以切斷大淩河城明軍退路。
黃臺吉親率主力從土廠路出發,走廣寧大道,緊逼大淩河城下。
他下了嚴令,兩路兵馬必須於八月初六日在大淩河城下匯合。
初六上午,兩路後金大軍果然同時抵達大淩河城下。不但如此,還在城南抓到一個漢人,送到了黃臺吉面前。
什麼抓到的?
分明就是後金預先埋伏好的探子。
此人將大淩河城內的將領、兵力、糧草等所有情況都告知給了黃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