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吳三桂的問題上,李自成犯了太多太多的錯誤。
首先,因為疏忽導致劉宗敏等人傷害了吳襄,讓吳三桂斷了投降的念想。
當然,吳三桂之所以最終沒有選擇向大順投降,其實和吳襄的遭遇關係並不大。
身為地主階級的一員,吳三桂天然上就跟大順政權格格不入。
這才是他拒絕投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接收山海關的過程中,李自成沒有派遣劉宗敏等核心大將和核心兵力,反而讓唐通這個降將去完成此事。
不說唐通剛剛投降,能夠有多少忠心?
光是他手中的兵馬,戰鬥力就十分存疑。
結果吳三桂反戈一擊,唐通就大敗虧輸,天下第一關又回到了吳三桂的手中。
當李自成決定親自東征之後,他再次犯了錯誤。
那就是讓白廣恩為全軍先鋒,打了同吳三桂的第一仗。
結果白廣恩也輸得很慘,灰熘熘的退了回來。
李自成預想的先聲奪人效果沒有出現,反而給整個戰事蒙上了陰影。
其實這也不怪李自成。
當初決定接收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曾經詢問過誰來負責此事。
結果劉宗敏等人紛紛做起了縮頭烏龜,全都不願意離開京師。
這就是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進入了京師,見識了繁華,就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迅速失去了奮鬥精神。
所有人都等著加官進爵、封妻廕子,都不願意去山海關吹冷風。
現在一系列的錯誤之下,李自成必須要為之買單了。
得知李自成率領近十萬大軍逼近,吳三桂十分緊張,他接連派出了兩波使者。
一波以山海關當地士紳為主,前去面見李自成。希望能夠穩住順軍,爭取時間。
另一波則是副將楊坤和遊擊郭雲龍,前去向多爾袞求救。
滿清這邊雖然早已制定了計劃,等著吳三桂迫於形勢投降。可是左等右等,吳三桂都沒有動靜。
多爾袞、豪格等高層經過商量之後,決定採取另外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