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左夢庚早就想到了。
“這揚州城內也不光只有秦晉商人,不是還有徽商嘛。既然如此,拉一派打一派。有人吃棒子,有人吃甜棗,相信會如我們所願的。”
明朝開國時期,為了應付北伐作戰以及鞏固邊疆,朱元璋實行了“食鹽開中”的政策。
允許民間商人向邊疆地區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
因為這個政策,秦晉的商人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陝西本地就是大糧倉,因此陝西的商人就地採購糧食,送到九邊非常方便。
而山西缺糧,於是山西的商人便跑到山東購買糧食,再運送到九邊換取鹽引。
秦晉的商人得到了鹽引之後南下揚州,憑藉鹽引提取食鹽,便能夠換來豐厚的收益。
自此以後,秦晉商人便在揚州定居下來,憑藉手中的資本漸漸掌控了兩淮的鹽業。
《仙木奇緣》
不過壟斷的危害,朝廷也是看得見的。
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上任,就將開中法改成了折色法。
商人不必再千里迢迢運送糧食到邊關,而是直接拿出白銀就能購買鹽引,也就是獲得販賣食鹽的許可。
這個舉措一舉打破了秦晉商人對於鹽業的壟斷。
因為葉淇是淮安人,他的背後顯然有著徽商的影子。
而隨著政策的改變,徽商開始大舉進入揚州,正面與秦晉商人展開了競爭。
秦晉商人起家較早,佔據了先發優勢,憑藉著雄厚的資本在揚州城裡屢屢佔到上風。
而且在朝堂上秦晉的官員層出不窮,更是給他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就比如揚州知府郭琪,更是屢屢包庇秦晉商人,而對徽商多有壓迫。
隨著郭琪死於新軍之手,揚州落到山東手中,秦晉商人失去了庇護,顯然只能採取激烈的手段維護既定利益。
左夢庚卻看得清楚。
在這樣艱難的時局之下,徽商肯定樂於見到秦晉商人垮臺。
他們肯定也做好了準備,等著接手秦晉商人消亡之後留下了空當。
既然如此,徽商便可以利用。
不過好處不能給的太容易,否則的話,今日之秦晉商人,便是明日之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