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面,左夢庚沒有盲目的照搬後世的教育體系。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
最重要的是科學體系還沒有那麼的完善。
即便建立起像後世一樣的教育體系,可是也沒有那麼多的知識充實其中。
因此對教育階段進行簡化,加快人才的培育,儘快讓他們充實到實踐和工作當中,就是必然的選擇。
身為徐若琳的秘書,柳如是站出來講解了具體的辦法。
“經過三級劃分,小學為五年制,中學為四年制,大學也為四年制。兒童的入學年齡暫定為六至七歲。這樣一來,一個學生大學畢業則為二十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這個時代的人, 十四、五歲成家立業者比比皆是,因此都十分早熟。
而且山東的發展也決定了,不可能等到人才二十三、四歲了,才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因此縮短學制時間,讓學生更早地投入工作,才是合理的規劃。
祁彪佳的妻子商景蘭如今也走出了家門,參與了教育工作。
這位大才女本就愛好教書育人,祁彪佳遊宦在外,教育子女的工作一直都是她負責。
她問道:“如今小學、中學的建立,已經全面鋪開。唯獨大學還只是提桉,不知該如何規劃。”
左夢庚看向劉宗周。
“念臺公,您的意向呢?”
劉宗周細細思量,緩緩說道:“大學是教育體系的最高門檻,學生能否成才,全繫於此,不可不慎。依老夫之見,大學當建,但寧缺母濫。”
他的意見得到了左夢庚的認可。
左夢庚另有別的論證。
“我山東雖人口日漸繁多,然終究偏於一隅。倘若高等學府過於集中,這不利於日後,更有重複建設、鋪張浪費的隱患。”
山東就那麼大。
最高學府如果太多的話,反而是一種弊端。
左夢庚的想法,目前的大學只需要三所即可。
“一所建在濟南,名為國立中央大學;一所建在青島,名為國立青島大學;一說建在臨清,名為國立醫科大學。”
這就是左夢庚對大學建設的現有規劃。
濟南日後作為行政首府所在,必然有要有高校在旁。既好管理,也能施加影響,使其產生政權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