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乾,臥薪嚐膽。
先集中全力解決西北民亂,無後顧之憂後,再傾全國之力,後金只怕會大難臨頭。
奈何崇禎這個皇帝好面兒,大明的臣子們又骨頭太硬, 並不允許他這個皇帝展現軟弱。
於是大明就被逼的左支右絀、作繭自縛, 宛如陷在了泥潭中越陷越深。
這一次,左夢庚帶來的危機,讓崇禎切實的感受到了滅頂之災。
他不得不思考,眼下的這個十面圍城,到底該如何脫困?
透過高起潛、左良玉、王之龍還有錦衣衛的情報,崇禎非常清楚,這些對手當中,左夢庚雖然是後起之秀,但他的實力也是最恐怖的。
順理成章的,先易後難這個策略也就是最優解。
可他想到了大明官員們的德行,知道自己一旦露出妥協的打算,必定會有人群起而攻,將他架在火上烤。
這些官員們辦事能力不行,可耍嘴皮子一流。
該如何破解這個局面,崇禎在裝作暈厥的那一個時辰中,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思考。
他想到的辦法就是,要帶著臣子們一起撲向火堆, 擺出同歸於盡的架勢。
他很清楚這些臣子們其實骨子裡最是貪生怕死。
真要讓這些人隨他出徵、親自上戰場,保證很多人絞盡了腦汁也要阻止他。
這樣一來,選擇和山東媾和的人,就從他這個皇帝變成了這些臣子。
日後不管結果如何,滾滾罵名也罷,都不需要他來承擔。
崇禎這一手四兩撥千斤玩的異常漂亮,群臣全部入彀。反而還僥倖不已,覺著挽救了危局。
“陛下,臣等經過商議,赴滄州之人選,以張司馬、張都院和傅侍郎為嘉。”
周延儒和溫體仁聯袂求見,報上了如上名單。
分別是兵部尚書張鳳翼、都察院左都御史張延登和戶部侍郎傅淑訓。
張鳳翼是工部尚書,正是該管。
張延登為科道言官之首,名為副二,實則監督,也是用來堵住言官們的悠悠之口。
至於戶部侍郎傅淑訓,則是為了那七十萬兩稅銀。
如今朝廷困局,天大地大,最大的就是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