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畢竟是通政使,不是兵部官員,更不是主管火器的,私底下製造火器,想幹嘛?
流言蜚語之下,畢懋康頗為鬱悶。
一想到遠在臨清,有個少年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面,他再也忍耐不得,乾脆遞交了辭呈。
雖然他在朝野頗有聲名,可一個南京通政使,到底無關緊要,所以朝廷的批覆很快。
崇禎倒是假惺惺地命他回去製造諸般火器,以強大明。
可你要是有這心,讓畢懋康去兵部、工部任職啊。非要讓人回家去製造,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諷刺的是,本來的歷史上畢懋康後來確實擔任了兵部右侍郎。
結果如何呢?
旋自免歸……
才不得其用。
所以說這個大明,不亡是沒有道理的。
人老成精的畢懋康對崇禎的話,那是一個字都不信。
他製作火器,那是因為愛好如此罷了。
無官一身輕的他旋即北上,就這麼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面前。
讓他震驚的是,那個“臨清少年”居然是真的少年。
“小友之才,老夫早有領教。不知小友所制火銃在何處,可否讓老夫一觀?”
畢懋康誒!
多少人讀史最為抱憾的人物啊!
明明我中華火器有趕超西方的機會,卻在原來的歷史上那麼可惜地錯過了。
如今卻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面前。
對於這位老人,左夢庚更多的是見證大能的激動。
對於畢懋康在火器方面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有比他左夢庚更強的人嗎?
不過左夢庚並沒有任何的自豪,覺著畢懋康就不重要了。
無論如何,畢懋康都是一個了不得的大才。
尤其是在火帽槍製造鋪開之後,人才的緊缺讓左夢庚感受更加迫切。
所有環節、所有部門都需要他親力親為,嚴重阻礙了他在其他領域的部署。
那些工匠們誠然技藝精湛,可沒有學識這一點讓他們接受新技術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