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將此番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撲滅,但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東漢名存實亡,一旦群雄決出勝負,這層遮羞布必將扯下。
北方,隨著官渡之戰的結束,落入曹操掌中已成定局;東南方,孫堅孫策打下江東基業,孫權順利接手;西南方,暫時還缺一個雄主——三分天下,這是諸葛亮的判斷。
本身就是望族出身,再加上岳父黃承彥是當代名士、岳母蔡氏是荊州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人物蔡瑁的妹妹這兩層關係,諸葛亮與荊州軍政兩界人士偶有接觸,能夠更迅速地瞭解時局的發展、朝廷和諸侯等各類人物的政治動向、當時各政治集團的內幕活動,從而整理出一整套戰略思想。
憑藉這一套戰略思想足以在任何一路諸侯麾下混上一官半職,但他沒有投身於前途光明的曹魏和孫吳,而是選擇留在鄉下過隱士的生活……很顯然,諸葛亮不是因為對大漢的未來感到絕望而消極度日,也不是因為真心喜好悠閒舒適的鄉間生活,這兩種人都不會如此關心時局變化。
與刻意塑造出來的脫塵形象相反,諸葛亮心中懷有天才的傲氣,他不願意放下身段四處毛遂自薦,他不願意一封舉薦信立刻屁顛屁顛地前往孫營赴任,他不願意加入人才濟濟的曹營成為一名普通謀士。
即便那完全是自己的鍋,但仍有幾分懷才不遇的想法,從他沒事就拿管仲樂毅自比可見一斑……或許,一個窮困潦倒、缺乏頂級謀士相助、敢於放低架子親自上門招賢的諸侯,才是諸葛亮心中理想的明主?只有這種環境下他才能大展拳腳,將自己全部能力展示出來。
奈何這種明主沒有那麼容易碰上,諸葛亮只能抱著天才的傲氣,繼續在安定的荊州的鄉下過著其實還不錯的富裕村夫的生活。
然而,在明主三顧茅廬之前,在鄉下蹉跎了七八年的諸葛亮的人生拐了個彎——在教育兒子的一堂課上。
“要考校時政?”萊爾,現在是個七歲的孩童。
與具有脫俗文人氣質的大眾臉的諸葛亮不同,與頭髮微黃面板黝黑五官平凡的黃月英也不同,萊爾沒有繼承雙親的外貌特徵,雖因年紀小還無法斷言未來能否達到‘美周郎’的高度,但未來怎麼看都會屬於‘英俊’一類。
沒有父親會嫌棄兒子長得可愛,但真正讓諸葛亮滿意的是萊爾的天賦,過目不忘、超強的理解能力、極具靈性的開創精神,已經到了讓他們夫妻擔心‘慧極必傷’一事。
不過,不可能因噎廢食,諸葛亮和黃月英還是會教導兒子成才……首先得將對‘奇技淫巧’具有濃厚興趣的兒子扭轉回正道!
“平日你不是經常偷聽我與叔叔們的聊天嗎?”看著萊爾一臉懵逼的樣子,諸葛亮心中暗笑。
“哪有,家裡就這麼大,我總不成躲在柴房裡。”比起唸書寫字,萊爾更喜歡研究爹孃的木牛流馬,而比起研究木牛流馬,他更喜歡跑出去跟村裡的孩子一起爬樹玩泥巴。
諸葛亮在外人面前會擺出高潔隱士的姿態,但面對自家七歲的兒子沒理由不露出原型,被萊爾一反駁立刻虎起臉來:“既然你聽得不少,說一說如今最有可能奪得天下的是何人。”
被老爹一兇,連忙正襟危坐的萊爾回答道:“曹孟德。”
這不是他自己想到的答案,諸葛亮在和荊州的朋友聊天時親口說的,除非那時候老爹是在昧著良心忽悠朋友,否則這就是正確答案。
“荊州劉景升如同?”諸葛亮再問。
“姨公?”萊爾的外婆跟劉表的後妻是親姐妹,他們還是親戚關係,“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寵愛後妻,非是良主……呃,這都是爹您說的。”
就算是對長輩不敬,那也是爹對長輩不敬,跟自己沒關係——萊爾警惕地看著旁邊的孃親,這個鍋他不背。
黃月英不禁為之莞爾。
諸葛亮點點頭,他也沒期待兒子有什麼高知灼見,能複述他的見解就已合格,“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輔佐兩人中的誰?”
“姨公。”即答。
還以為萊爾會回答‘曹孟德’的夫妻二人對視一眼,均感意外,不由問道:“為什麼?”
若是來一句‘因為是親戚’,那就太讓人失望了,若是再被家裡的僕役小童傳到外面去,甚至會成為萊爾一生的汙點。
還好,萊爾丟擲一個奇怪的答案,“因為姨公的水師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