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一場不期而遇的北風陡然出現,讓火勢在整個木屋區迅速蔓延開來。
......
大火足足燒了一夜,直到26日的凌晨,才被當時尚且屬於香江警務處管轄的消防隊的警員們所撲滅。
1953年7月1日,消防隊從醫務署接管了非緊急救護服務,自此所有救護資源都交由消防隊管理,至於為什麼消防隊會從醫務署接管非緊急救護服務,就是因為在石峽尾大火發生前的另一場大火,因為兩個部門之間的種種原因,導致沒能及時控制那場火災,致使火災造成了超出預期的後果。
後面又因為效率以及人手等問題,港督府於1961年接納了副布政司戴麟趾的檢討報告,決定成立獨立的政府部門消防事務處。
為什麼效率有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那時候消防員大多是由空閒的警員臨時組成,所以在集合、整理裝備等各個方面都與真正的學習全民消防知識與技能的消防員差了許多。
雖然時任警務處長麥景陶並非傻子,已經在警務處內部召集了將近300人作為專門負責火災的“專業”消防警員,可是以香江的面積300人完全就是杯水車薪,他們這些人最多告訴其他臨時協助的警員該做什麼怎麼做,卻並不能讓並非專業的警員們用最短的時間做事。
消防隊在被警務處管轄的時候,把300名消防警員加上其他臨時組成的警員們全部加在一起也不到1000人,而以香江當時的情況起碼要有2、3000名消防員,才可以保證香江各地出現火災等問題時,能夠得到第一時間的應對與處理。
這也就是為什麼消防事務處在獨立出來後,消防員的人數會瘋狂增加的原因,因為只有那不到1000人的消防隊伍真是顧不過來,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問題。
隨著香江的發展像消防救護等職業的人員需求會越來越多,到了白宇加入警隊的八十年代,消防事務處已經從剛從警務處脫離出來時的不足千人的部門,變成了一個擁有6000多名消防救護人員的龐大部門,在未來消防事務處人員甚至會過萬,成為人員數量僅次於警務處的龐大部門。
發生在石峽尾木屋區的大火,後來根據估算,被焚去木屋、石屋有一萬餘間,受火災影響的災民達到了7萬多人,火災的面積更是將近2.6平方千米。
而受火災影響的7萬多人中合計有58203名居民流離失所,並且還造成了3人死亡、51人受傷。
無數遭受火災的災民本身家庭條件就非常一般,加之火災發生突然、蔓延迅速,人能完好無損的跑出來已然不易,根本沒能從家中帶出什麼東西,這就導致無數人只能走上馬路討飯,有的就在路邊搭建窩棚棲身,其慘狀令香江社會震驚。
當時白宇雖然尚沒有出生,可是當後來香江又發生嚴重的木屋區火災時,他的阿爸和阿媽也和他說過一些當時他們親眼所見的慘狀,所以他對於當時的事情也有一些瞭解。
加之81年他親眼見到過的藍田對開山邊木屋區大火,那火災造成的恐怖影響,哪怕是已經過了一年多,他也依舊感覺到心悸。
此前,雖然其他木屋區就接連發生過數起火災,可是與石峽尾木屋區的這場大火相比都只能算是小意思,正是石峽尾木屋區的這場大火,迫使港督府開始認真考慮底層居民的住房問題,新的公共住房政策《公共屋邨計劃》由此起步。
後來隨著71年麥理浩被委任香江總督以及香江人口劇增的原因,《公共屋邨計劃》更是更進一步修改為《十年建屋計劃》以及後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
至於為什麼做了這麼多,還有許多人尚且住在木屋區,則有各個方面的原因。關於木屋的問題,哪怕到了千禧年以後都沒有被取締掉,就能證明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多麼麻煩。
關注新聞的白宇知道,因為81年藍田對開山邊木屋區大火的緣故,港督府於去年終於開始為所有寮屋進行登記,紀錄每間屋面積、高度、居住人口等資料,並且告訴寮屋的居民不能自行擴建房屋,否則會失去清拆寮屋時入住公屋的資格。
從自己“前世”的記憶,白宇知道香江地區“前世”有不少明星和名人都是從木屋區,又或者比木屋稍稍好上一些的唐樓中走出來的。
唐樓的住戶和木屋區的住戶相比,其實也只是到達香江時間早晚的事情而已,早到的自然居住的位置從外在來看要體面一點,畢竟是住樓裡嘛!
但其實真正住在唐樓中的人,並不是都那麼體面。
如果是那種自己有一戶差不多十幾平米,甚至二十幾平米麵積屋子的還好說,那樣起碼足夠讓自己一家六七口人居住。可要是那種一間屋子裡住兩三戶十來口子的話,那別說體面了,啥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