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李白和往常一樣深入“千窟”,來到了昨天走到的最遠的地方,並又往前進了一個石窟。
步入其中後,李白本想著立刻開始參悟壁上幻象,卻不料,在一塊石壁之上,他意外地發現了兩行刻字——“劍說雲中無豪傑,石知此地有英雄。”
將那兩行字默唸一遍後,李白心中也是驚訝:“什麼人居然敢說出這種狂人狂語?”
驚訝歸驚訝,但他也沒把這事太放在心上,反正這刻痕並不影響石壁上的幻象生成,李白還是繼續做他該做的。
當他的精神集中起來,這石窟內的壁畫便如“活了”一般開始流動,在半空中化為種種浮光掠影,將其包圍。
正所謂三千世界,一念永恆,在這“入定”的狀態中,李白彷彿經歷了一個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起落。
而當他的神識回到現實時,他忽然對壁上那兩句詩另有所悟。
這時李白再去觀那兩行字,只覺那一筆一劃,遒勁蒼然,揮毫之間,豪情萬丈,與他方才所歷之幻鏡、所悟之學識,不謀而合,就好比是一種“總結”和“批註”一般。
這一刻,李白便不覺得刻這字的是什麼狂人了,而是在好奇:這位“高人”現在何處?
念及此處,他便又往前進了一個石窟,想看看這附近還有沒有類似的刻字,然而他在臨近的幾個石窟找了一圈,也沒再看到別的。
正當李白有些失望,覺得這刻字或許只有一處時,他忽又在隔開幾個石窟的另一個洞中看到了另外兩行字——“彈劍作歌奏悲聲,孤詣千窟憂何年。”
看那筆跡,就知道和之前的兩行字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這下李白可就來了興趣,他開始遍尋這附近的石窟,想找出總共有多少這位高人的“批註”;而在尋找的過程中,他也漸漸發現了,這些刻字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
在這如蜂巢般複雜排列的石窟中,如果以上帝視角把這些留有刻字的洞窟連線起來,便能看出這“線陣”的走向與此人書法的風格相吻合。
李白聰明過人,很快就想到了這點,他按照這個思路,成功推測出了接下來的刻字會在哪裡出現,並加快了腳步向那留有刻字的千窟更深處行去。
對自己的發現無比興奮的少年就此忘記了時間,也忘了自己究竟走出了多遠,不知不覺,他已到來了一個外人絕不會涉足的地帶。
在穿過了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石窟後,忽然,有陣陣舞劍之聲隱隱自前方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