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裡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大牛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
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
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大牛貸款公司短短几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公司的董事長,大牛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大牛找到美國經濟界的帶頭大哥,華爾街的投行。
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主兒(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
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經濟資料模型,一番鼓搗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
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
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裡面騙吃騙喝的主兒,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風險沒?
用腳都看得到!
可是有利潤啊!
那還猶豫什麼,接手搞吧!
於是經濟學家、大學教授以資料模型、老三樣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
說穿了就是債券,透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
於是投行把它分成高階和普通cdo兩個部分,發生債務危機時,高階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
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