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午一點,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倆人吃個簡餐就在最先那家周大姐的大藥房裡歇息。
他們前堂有排椅,加上張大林跟她們關係好,就變成了經常可以歇腳的地方。
中午沒事閒聊,在蕭建軍的詢問下,張大林聊起了自己,包括同組人的一些情況。
張大林今年三十二歲,出生於東北瀋陽一家大型國營企業,這家企業具有軍工性質,十數萬職工,歷史悠久。
他的父母親及兄弟姐妹們都是這個廠裡的職工,這在以前,他們這個家庭絕對是香餑餑,旱勞保收,令人羨慕。
張大林作為子弟,是企業職工技校畢業後分配到車間工作。
張大林六年前結的婚,媳婦也是這家企業的職工,相當於近親繁殖。
他們倆人生有一女兒,今年四歲半。
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退出歷史舞臺,全面進入市場經濟時代,這家大型企業必須軍品轉民品才有活路。
軍工企業裡的領導大都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爺們,觀念陳舊轉型很慢,等、靠、要是他們的習慣。
國家斷奶、軍工企業經濟效益直線下滑,這年頭許多職工待崗。
一九九三年開始,全國許多國營企業職工開始下崗,下崗潮愈來愈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當其衝。
以前的香餑餑,轉眼間就成了重災區。
張大林一家連同父母都下了崗,生活窘迫夠嗆,只能出來到社會上找點事做。
他們廠裡許多人都南下到經濟特區去闖蕩,張大林比較保守就想離家近些。
一次朋友介紹他來到巴京,應聘到G製藥公司京都市場部賣藥。
他不是學醫學藥的科班出身,文化成度也不高,被分配到最沒人乾的跑藥店工作,每天起早貪黑。
張大林對於來之不易的崗位工作很用心,他認真學習公司的產品介紹,還到書店去查閱相關藥理文獻,儘可能的弄清楚。
他的吃苦、勤奮和任勞任怨,靠他勤儉節約,小心謹慎的為人,經過一年多的摸索,他終於能在巴京站穩了腳跟。
現在,他一月收入也到了近六千塊,還清了以前欠辦事處章尚榮的借款,這二個月每月都能往家裡寄四千多塊回去。
這種狀況,他還是很滿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