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建軍清楚,每月六千收入,在時下的工薪階層裡,那是高收入了。
張大林很會做人做事,平時裡對章尚榮恭恭敬敬,吃點虧雖然肉痛,但從不放在臉面上,處事比較穩重。
所以章對他很滿意,好的區段街面藥店,都照顧他去跑,說實在的他也很爭氣,銷售量逐月提升。
他的收入提高了,章尚榮的管理費收入也就水漲船高,自然是大家共贏局面。
陳剛今年二十七歲,原是水利部水電九局的一個普通職工,在水電九局的內部職工技校畢業,到工地裡開軌道行車。
跟張大林相同命運,水電九局屬於大型國企,機構庸腫吃大鍋飯當然也就不行了。
單位裡,即無靠山又無特長的他,在下崗大潮中,他自然被列入下崗職工名單裡。
沒辦法,他也是經朋友介紹,進入G公司應聘。
九十年代中後期,國內民營初創藥廠,對醫藥代表要求並不高,尤其是在文化成度方法,中專技校生即可。
唯一要求就是能長期在外出差,且年青無疾病,又有人擔保其遵紀守法,就錄用放到市場去磨練,大浪淘沙自生自滅。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來賣藥的,並不是人人能立足賺錢,許多人都鎩羽而歸,倒欠公司一屁股債。
這中間有許多原因,不能吃苦,沒有開發靈感和交際能力,貪玩不上心等等,
中途打道回府的大有人在,臨走時尚欠主管或公司一屁股債不能歸還,那些主管只能自認倒黴。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是國內許多藥廠營銷人員的真實寫照。
陳剛屬於貪玩不上心型別的醫藥代表。
平時他最喜歡打麻將、鬥地主賭點小錢,玩物喪志。
有時名義上騎車出去工作了,實際上他在其它幾個組的老鄉那裡鬥地主,以致於藥店經常不去拜訪。
那些藥店營業員,早把他的樣品掃在角落裡,來了頋客問也不會幫他推薦,哪來的銷量?
楊秀峰與陳剛同歲,是西南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屬於普通院校中文系畢業生。
畢業分配之後,到州文化局下屬小報當編輯,那些小報讀者了了無幾,事業單位收入低還無所事事,楊秀峰就待不下去了。
剛好G公司在當地招聘,他就停薪留職去公司參加培訓,培訓結果之後,他也分到巴京大城市來闖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