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先生跑江湖挺瀟灑,揹著三絃拎著只裝替換衣服的皮箱拔腳就走,吃睡都由書場負責。
林正方四十多歲,正是精明強幹的年紀,此刻不停的對著孔先生作揖,後者滿臉無奈,“林老闆,林老闆,天雷不打吃飯人,你這樣實在不上路啊!”
“孔先生,孔先生,倷行行好,行行好,就答應吧!這對你大有好處,生意上去了,你籤子錢的分成也多了對伐!?”
“銅鈿銀子掛心肺,鈔票都喜歡的,但是也要有本事賺啊,黃浦灘對面遍地黃金,我沒本事去撿,只好跑江湖混飯吃,你我老朋友了,能做的我當然做,但是,但是這個事情你提都別提,三皇老爺要怪罪的!”
三皇老爺,原名太伯也作泰伯,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王之子,王季歷之兄。季歷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王想立季歷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季歷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評彈用吳音演繹,盛行於吳地,供三皇老爺當祖師爺理所當然。
“你說三皇老爺,我告訴倷,他老人家肯定不會怪罪,你想啊,不管是唱彈詞的還是說大書的都是歸他管,都是他門下的,對伐?你今天不拿三絃就說場大書又怎麼樣?”
“不來三(不行),不來三(不行)”孔先生腦袋搖的和撥浪鼓一般“我學的就是彈詞,去說大書,要被同行罵偷吃稀飯的!”
評彈彈詞與評書的總稱,彈詞又說又唱,用三絃琵琶伴奏,演出內容多為才子佳人男歡女愛,評書則不用樂器,和北方評書相仿,所演內容多為金戈鐵馬或者俠客英豪,故而又被分別稱為小書和大書。
雖然都用蘇州話表演,但方式風格不同,行內俗稱“小書一段情,大書一股勁”
雖然沒有嚴格規定,但兩者涇渭分明,從來就沒有大書小書兩門抱的說法。
林正方今天也確實有點過分,他竟然要求孔先生停說幾天《白蛇傳》,改說……《祝隊長大破蟛蜞窠》。
孔先生當然要雙腳跳了!
其實,大書小書雖然是兩種表演方式,但藝人之間倒是視彼此為同行,畢竟都是拜的一個祖師爺。
對於優秀藝人而言,在精通本門功夫的同時,對另一派的代表作也能來上幾段,像不像三分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每年救濟同道的慈善義演時,反串一下,也是個不錯的噱頭,能招來不少客人。
孔先生也能說幾段《水滸》《三國》什麼的,跑碼頭時候作為壓箱底的本事,用來招攬聽客,偶爾說一場,同行也不會有意見,反而要誇一句,會的多,本事大,祖師爺賞飯吃。
可《祝隊長大破蟛蜞窠》……
這,這怎麼說?
孔先生向林正方解釋:“要是我當時在場,全部看到了,再給我十天半個月,我哪怕不招人,自己也能編個七七八八,但那天我也多喝幾杯,到了房間倒頭就困,半夜被一聲炮響驚醒,嚇得縮在被頭窩裡索索發抖,你讓我說什麼?總不能講祝先生一道白光,十里之外取老蟛蜞人頭,或者老蟛蜞擺開無常擂,祝隊長連挑十大蝦兵蟹將,最後一記黑虎掏心,把老蟛蜞打下擂臺吧!”
“編書不是你們說書人的本事嘛?你隨便編就好!祝先生不是有槍嘛?阿拉不說十里之外取人首級,就短點,十丈!十丈外,雙手持槍百發百中,日打鷂鷹,夜打香頭,練的是二五更的功夫。當天晚上‘啪啪’兩槍,送老蟛蜞和黑泥鰍見閻王!”林正方是開茶館的,算是正宗的“職業”聽客,當下給他指點迷津。
“要麼醒木給倷,倷上臺!”孔先生白眼一翻。
“嘖,你這不是放刁嘛,我要有你這個本事,我何必還守著這個破茶館?我就是給你提個醒,你腦子比我好,我都能編出來,你編不出?”
“你說的這不是祝先生,這是‘平湖盜’的女土匪黃八妹啊!”
林正方急的跺腳“你管他那麼多!說了就是!平時看你頭子蠻活絡,怎麼這個時候拎不清呢?鄉親想聽什麼你就說什麼!又不會追究你的法律責任!對伐!”
孔先生正要反駁,忽然耳邊傳來一聲“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