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椒殿深鎖薄情種> 第二章 初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章 初見 (2 / 3)

永定帝登基四年多,改鹽務,治漕運,廢佛還地,多舉並措,雷厲風行,使國庫漸漸充盈,前不久收複了被契丹人佔據百年的遼東六州,舉國一派欣欣向榮之象,天下原不看好女帝登極之人也不得不閉了嘴。就在其聲望愈隆之際,忽然出現退位流言,而她一直被朝臣詬病的私生活也被再次放大——無後無子,她要傳位給誰?

自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南北混戰,最終由代人一統天下,取國號周。傳至周宣宗,只有四女,為防帝位旁落藩王族弟,宣宗聯合無嗣王侯修律,力扶嫡公主繼位,是為文宗。宣宗堂弟以此為由,串聯集結異心諸王和豪門世族,挑起繼嗣戰爭,藩王割據問題徹底爆發。宗室旁支子弟李縉橫空出世,入伍領兵,討伐藩王叛軍,屢戰屢勝,文宗封其虞王,官拜大將軍。

十年繼嗣戰爭終於李縉之手,叛軍雖滅,北境卻為突厥和契丹所吞,周朝一蹶不振。女帝周文宗十二年崩,長子即位為穆宗。周穆宗五年,出家,無所出,其弟周恭帝即位,兩年後,虞王李縉代之,建國號虞。

李縉吸取前朝教訓,徹底廢止藩鎮和分封,兵權盡歸皇帝,設立直屬皇帝的情報暴力機構內衛,扶植文官清流以抑士族,立法確立無子戶的財産繼承問題、無兄弟之公主的繼承權,防皇權旁落。

其子太宗,設女學,鼓勵官家女出閣讀書,每三年選拔一批女官,名列三甲者可參加職官銓選,並另授虛銜封號郡君和縣君,但大部分女子是為了獲虛銜以嫁高門,即使參加銓選,也很難獲得清要官位。

太宗之孫世宗,子嗣單薄,僅成活皇子和公主各兩人,傳位於宮女所出的李禎,是為崇宣帝。崇宣帝育有成年皇子三人皇女一人,在位二十四年而崩,皇後所出的廣陵公主繼位,即永定帝李巽。三子中,淮王謀反失敗自盡,僅餘昌王李盈和越王李裕,李巽退位的傳聞甚囂塵上,他們自然成了焦點。但崇宣帝當年不傳位兒子,就是因為昌王無才荒誕,淮王天生喘疾,越王好武不學,怎麼看都不是李巽的最佳禪位物件。

至於其他宗室子弟,崇宣帝只有一個弟弟平王,李巽稱他一聲皇叔,他可不敢真以皇叔自居。虞朝法度對儲君和皇權的絕對維護,無疑加重了對宗室王孫的提防,王孫公主享榮華富貴,卻無半分實權。除了崇宣帝,哪一任皇帝的至尊之路沒有踏著親人的鮮血骨殖?平王小心,被人稱“天下之至慎”,與崇宣帝兄友弟恭,安然活到今日,還生了不少兒女。

此刻,他斂眸端坐在昌王身旁,像是縮成一團的蝸牛,幾個兒子依次在後,亦是如此。

這樣的時節,這樣的宴席,用意人人皆知。

看著一張張神情各異的面孔,越王李裕面露不屑,似乎篤定他們的勃勃野心呼之慾之。

宰相白元植撚須笑道:“陛下,昌王一曲攝人心魂,不如就從昌王開始吧?”

眾人倒吸一口氣,幾十道目光定在李盈身上——誰不知他文采平常、並無數步成詩之能?白元植此議,考驗是假,怕是存心讓他出洋相。還在崇宣朝時,他和一幹清流就沒少彈劾昌王,原因無非是“不求上進、奢豪華侈、貪杯耽樂、醉心聲色”此類。

偏偏李巽也看著他,彷彿在催促:“佛光兄?”

佛光為李盈之字,崇宣帝禮佛,為三子一女取字佛光、嵐光、焰光和文殊。雖然崇宣帝不喜長子而偏愛長女,但兄妹二人自幼交好,玩樂喜好相近,常分享私藏、一同宴遊,李盈也事事遷就妹妹,當年甚至上表薦公主為儲,以示自己無王霸之心。

李盈略一遲滯,正打著腹稿,只聽遠遠傳來一道女聲:“陛下,據臣所知,大王剛剛所奏正是其所譜新曲,臣有感而發,援筆立成,請陛下指點。”

長桌另一端,趙濯靈躬身捧著麻紙。

永定帝李巽笑了笑,示意近侍取來,“若寫得不好,我可要罰你。”

她們在君臣之外更是密友,女帝還是公主時,因忤逆崇宣帝被放逐封地揚州,與時任揚州刺史府司功參軍的趙濯靈交好。她明知趙濯靈好心為李盈解圍,索性順水推舟,接過麻紙,上下掃了一眼,笑著遞給兄長。

“佛光兄,泊容此詩如何?”

李盈瀏覽詩作後飛快地瞧了眼趙濯靈,“臣覺得甚好。”

李巽點點頭,一字一句地念了出來,座下交頭接耳,一副欽贊之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