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道的七千邊軍,水平跟梁軍差不多,大部分都是傅豎眼時代遺留下來的梁州軍,當兵的年頭久了,對戰鬥勝負的渴求也就變得沒那麼執著了,換而言之,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
當然了,這些對於魏軍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擺在魏軍面前的是如何才能搞定在蜀地到處亂竄的各路起義軍。
一燈奴、賽閻王、捅破天、小李廣、錘上蝨,各種各樣的諢號,都代表了少則數千,多則上萬人的流民隊伍。
他們可能其中有戰鬥力的青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但人數這個東西,到了一定數量級以後,就非常恐怖了。
而且對於巴蜀的起義軍,並不能直接鎮壓,因為他們還有用,這作用就是之前所提及的考量。
西魏必須要找一個白手套,給自己的清除蜀地門閥豪強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
否則的話,蜀地門閥豪強被殺的只剩十之一二的訊息傳回關隴,是肯定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的。
這點來說,用還鄉軍來做不是不可以,可手法還是粗糙了一些,政治嘛,總得找個臺階下。
而今日便是皇帝陛下召見各路起義軍首領的日子,大魏皇帝陛下在送往各路義軍的聖旨中寫的很清楚“今日不奉詔前來者,翌日便為齏粉,勿謂言之不預也。”
於是乎,哪怕知道這晉壽城是龍潭虎穴,可近一半的起義軍首領還是趕了過來,好在日子期限給的寬裕,離得遠的也足夠趕過來了。
這也意味著,不過來的,那就是跟魏國過不去了。
也沒什麼好奇怪的,要麼是抱著找不到自己的心思,要麼就是另有打算,在西魏沒有展露自己的鋒芒之前,總會有騎牆派在中間觀望一番。
不過皇帝陛下顯然對此不甚關心,六萬府兵、邊軍、禁軍匯聚在此,無論是農民軍還是梁軍,都不是能成為阻礙的存在。
巴蜀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迅速地平定,繼而恢復社會秩序。
當然了,恢復的不是以前的社會秩序,而是將“無主”的田地,重新分配給拆散的農民,再以此為基礎實行府兵制。
如果這項舉措成功,整個蜀地社會都將變為一個規模巨大的屯田軍。
當社會結構轉型後,只需要數年的過度,這期間不遇到嚴重的天災,那麼數年以後高度統一的耕戰體制,將為西魏提供充足的糧食、兵員。
這一切都要慢慢來,先整合聽話的起義軍,再討滅不聽話的,至於那些孤立無援的城池,最後再打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