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問題,朕不是要追究你的責任。朕的意思是,中樞制定政令的時候,難免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就比如難民安置這個問題,三年前制定的政令,出發點就是妥善安置邊境主動遷徙過來的民眾,充實當地的人口。
因此,政令要求當地官府就地安置,給予耕地、耕牛、種子以及足夠堅持到秋收的糧食。但就沒有考慮到,如果有大量難民湧入,當地人口過於充實,甚至都裝不下了該怎麼辦?外地人與本地人住在一起,如果外地人過多,定然會引發矛盾,山東刑杲的叛亂就是一個例子,所以,還是要因地制宜的,不能太刻板。”
昭武元年時,西魏的人口政策就是鼓勵生育,鼓勵人口湧入,因為當時的政策背景是經過了數年席捲整個關隴的偽秦、高平叛亂,關隴人口減少了足足三分之一。人口過少,耕地過多,所以政府制定的政策都是隻考慮了吸收更多的人口,根本沒考慮人口過多的問題。
而在昭武三年,漢中道這一地區的人口卻呈現出了飽和的狀態,多達十五萬戶,也就是小一百萬人,擠在了並不算開闊的漢中平原以及周邊的地區,轄區就是過去的南秦州、東益州、梁州、北梁州、益州、巴州。
漢中之所以現在人口如此之多,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其一,從地區對比來看,漢中在傅豎眼時代就是關隴和巴蜀的主要人口流入地,沒有戰亂,相對較為穩定的生活環境成為了漢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其二,從國與國的大環境來看,與西魏這幾年百姓境況逐漸好轉,漸漸不再挨餓受凍的情況相反的是,南梁百姓需要承受的實際賦稅越來越重,物價水平也在逐年升高,因此對於南梁的巴蜀百姓,逃亡到西魏是可以活命的選擇,而西魏最南部的漢中道,也成了他們的首選。
略有不安的羊侃放下棋子,已經無心下棋的他正色請教道:“還請至尊訓示。”
“訓示談不上,朕只是覺得,這麼多百姓逃亡到漢中,已經有些裝不下了,現有的就不動了,新遷徙過來的,可以往北面的渭水南北地區安置。這件事,朕會讓李侍中給京畿道和渭北道協調一下,百姓遷徙的路上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漢中北出的山路太多漫長,要多設中轉驛站供應食水。
當然了,官府也不是開善堂的,這些花費雖然對官府來說不是什麼大支出,但是一碼歸一碼,等這些難民安置好了,有了收成,要跟借貸的耕牛、農具一起來償還。否則定有奸滑之人故意慢騰騰地賴著不走白吃白喝,這種人多了,也就容易生亂子。”
“確實如此。”
羊侃當了幾年地方官,對於百姓的人性顯然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在大多數情況下,漢中道鄉間的百姓都是具有多面特質的,他們既老實肯幹,願意開墾梯田跟老天爺搶食,又有一些山裡人獨有的桀驁,對於遷徙過來的巴蜀百姓這些“外來人”總是抱著敵視的態度。
漢中道經過數十年的移民,早成了諸族混雜之地,類似不同民族不同村落之間的衝突,動輒就會演變成全村械鬥,倒是稱得上武德充沛,可卻令官府頭痛不已。
起因往往也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誰家田裡的瓜果被偷偷摘了,哪條河流被另外村落的人給截水澆灌了。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事都稱不上大事,可既不能出動軍隊大張旗鼓的鎮壓,也不能聽之任之,放著它不管,否則很快就會演變成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