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之相反的是,南梁將領對於防禦就要相對積極一些,北魏的屢次南征都沒有達成滅亡南梁的目的,就在於當南梁將領被逼到絕路上時,為了保住手中的部曲不被消滅,就會誓死抵抗。而地方豪強武裝,對於保衛自己在地方上的統治權,也有非常高的抵抗熱情。
投降並非一個好的選項,因為北魏的軍制與南梁不同,將領的部曲規模極小,理論上士兵都是國家計程車兵,而非將領計程車兵,這是所有軍頭都難以忍受的。
而南方的將領部曲制度,從孫吳創業江東的時代就開始了,至今已經三百餘年,剝奪南梁將領的部曲,比殺了他人還難受。
“臣,對此並無異議,但臣斗膽問一句,五營改為四衛後,至尊欲向何處用兵?”
軍制改革背後的真正用意是為了應對更大規模的戰爭,而非之前的剿滅地方割據勢力,那麼有可能的用兵方向就要排除沒有任何利益可言的北方草原上的柔然人。
剩下的答案,無非是東進或者南下,而這兩個戰略方向,都有各自的道理。
東進,便是整合兵力,東出潼關與爾朱榮決戰,攻滅東魏,重新實現大魏的統一,這也是朝野間大多數人的呼聲。
南下,則是進取巴蜀,形成沿著黃河垂直劃線,在地圖上天下兩分有其一的地緣格局,這也是秦朝、漢朝一統天下的標準模板,歷史上一百多年後的唐朝也是這麼由西自東一統天下的。
南下這一選項,在軍事上有利有弊,利在於漢中險要的關隘全都在西魏手中,南梁在防禦上能依靠的只有北部丘陵和數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河流。
弊端在於南梁在巴蜀具有很遠的戰略縱深,一旦無法速戰速決,那麼援兵就會溯長江源源不斷地增援巴蜀,形成消耗戰。而一旦被拖入消耗戰,後勤補給、天氣都將成為拖垮西魏的潛在問題。
“爾朱榮扶持的洛陽偽帝元子攸是要首先討滅的。”
面對元冠受的回答,李苗絲毫不感到意外,畢竟,從大義上講,重新統一大魏這是壓倒一切的最優先選擇。
除非東西魏都奈何不了對方,戰略方向才會考慮南下,不然沒道理不先統一大魏而去進攻南梁。
而能不能統一大魏這個問題,得打過一場才知道,任何一方的失敗,都會導致北方格局的變化。
元冠受意圖整編野戰軍,準備大規模戰爭的用意也在於此。
因為他已經接到了情報,由陳慶之部曲作為主體的北伐軍,在十月已經從南梁開始向北進發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支被爾朱榮置於次要防禦地位的孤軍,將起到攪亂中原格局的奇效。
到了那時候,就是元冠受兵出潼關,與爾朱榮嘗試決戰的時機。若是不成,也可以再等待元子攸與其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