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營的戰兵…”
元冠受略微沉吟,說道:“朕以為,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當年朕與卿議定此番軍制時,只有東益州、南秦州兩州之地,幾乎都是單方向作戰,並無分兵需求。
故此,依照步兵、遊騎兵、輕重混合騎兵,步騎兵混合、弓弩兵等作戰職責劃分的五營是非常好用的,職責清晰,呼叫方便。”
“至尊的意思是?”
李苗見元冠受話已經說的這般清楚,便明白對於軍制,皇帝的心中已經有計劃了,現在與他說出來,即使想讓他參詳補充一二,也是想試探一下朝臣的態度。
“改五營為四衛,羽林衛、虎賁衛、千牛衛、金吾衛,每衛戰兵定額為一萬人,含輔兵則為一萬五千人。
每個衛包含完整的輕重步兵、輕重騎兵、弓弩兵、輜重兵、舟橋工程兵,平日駐紮在京畿道訓練備戰,戰時可以作為獨立的軍團應對任意方向的作戰需求,也可以兩三軍團協同作戰。”
五營改四衛,戰兵人數從兩萬翻倍到了四萬,如果算上這次編制進衛的輔兵,那麼四衛兵額就是六萬。
軍制改革的根本因素在於西魏版圖內的成規模叛軍勢力已經被剿滅,餘下的土匪潰軍不足為慮,因此,終於有了一定的緩衝期來做這件事情。
六萬的野戰軍規模,這個數字是經過縝密計算的。目前西魏所需要面對的潛在戰爭方向主要是北方柔然人,東方的東魏,南方南梁的巴蜀、荊襄地區。
北方的柔然人,控弦之士不下十萬,但裝備落後且對於入侵中原並沒有太大的渴望,他們追求的是金銀布帛、壯丁女人、糧食牲畜,戰爭的主要目的是財物,而非領土。
而北魏解體以後,給東西魏留下的禁軍遺產已經被瓜分殆盡,東魏的野戰軍主體目前是爾朱榮經過吸收整訓擴編的七萬大軍。
同樣,西魏這邊也吸收了長孫稚的揚州兵和河南兵,以及齊王主政時期關隴的軍事力量主體——西征軍。
南梁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經過四五年的貿易往來,無數間諜細作在巴蜀和荊襄地區潛伏了下來,根據情報分析,南梁在巴蜀的野戰部隊主要部署在北部區域,也就是涪水以北到大小劍山以南。
從漢中到蜀中,有且僅有這一個方向,巴蜀的防禦兵力約為四萬人。
荊襄的守備力量,要薄弱一些,因為漢水與長江的交匯口,襄樊地區是南梁聯通巴蜀和江南的中樞,換言之,荊襄受到攻擊,那麼援軍從長江的上下游可以在短時間內抵達,所以守備力量也要少一些。
而南梁軍隊的主體是各將領的私人部曲,防禦力量則要包含了各地豪強的地方武裝。
這一點是南梁特殊的國情導致的,與北魏的禁軍制度大不相同,直屬於南梁的中央軍數量少於將領們的私人部曲。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出現,那就是這些將領為了儲存實力,奉行軍頭主義,對於進攻的積極性很低,因為進攻會導致大量的傷亡,損失了部曲就意味著地位的降低,手裡沒了兵,也就沒了在南梁立足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