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的兩個月,西魏的元冠受和東魏的元子攸,雙方卻陷入了詭異的平靜期。
韋孝寬所部西魏軍,在弘農郡和東魏的高歡、侯景所部打了幾仗,雙方互有勝負。
而之所以元冠受沒有傾國之兵出潼關與爾朱榮決戰,倒不是元冠受不想直接統一北魏全境,事實上,元冠受非常想一戰定天下。
而是雙方都遇到了極為嚴酷的天災——大旱。
這場大旱在去年早有徵兆,但並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今年卻愈演愈烈了起來,從年初到如今秋收時節,整個北方赤地千里,黃河、渭水斷流,而無邊無際的蝗蟲群在中原、關中大地上瘋狂啃食著能看到一切植被。
百姓一年辛苦化為烏有,又無過冬之糧,景象之慘烈,讓人不忍直視。
東西魏的口水戰打了幾輪,互相把天災的鍋甩給對方,然而雙方都是新帝繼位,終究是東魏背了河陰之變的大鍋,在輿論上落到了下風。
以楊炫之、魏收為首的筆桿子,言之鑿鑿地認定,正是因為東魏的河陰屠殺導致了上天認為人間失德才降下天災以作懲罰。
不過口水戰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關隴的災民都是要吃飯活命的,元冠受和他的文官體系,當務之急就是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解決不了,那關隴百萬生民瞬間就能起來造反。
元冠受挖到了一個大神級的農業專家——賈思勰,嗯,寫《齊民要術》的這位也在河陰之變後跑到了關中,被元冠受任命為司農寺卿,組織西魏全國的抗災活動,但是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根本問題是急需大量糧食。
“戰馬、寶石、香料,從京畿道運到漢中道,統統賣給梁國換糧食。除了軍隊,其他各級官員縮減稻麥供應,增加粟(小米)黍(黃米)菽(大豆)的供應,餓不死就行,堅持一下,共克時艱。”
西魏開國,元冠受鑑於北魏混亂的州郡劃分和對國家未來耕戰體制的規劃,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目前西魏共有河涼道(河州、涼州),隴西道(秦州、南秦州),漢中道(東益州、梁州、北梁州),京畿道(岐州、雍州),河潼道(華州、南汾州),渭北道(涇州、東秦州、豳州),寧夏道(西安州、夏州、未實際控制的高平鎮、薄骨律鎮),共有七個道。
按地理單元劃分,瞬間就清晰了很多。
寧夏道有一半在高平鎮万俟醜奴和薄骨律鎮的曹泥手裡,另一半....基本沒人了,當年的夏州刺史源子雍帶領百姓和軍隊放棄了統萬城,沿著黃河南下,又被派到河北平叛,這些百姓也都離散了,西安州的一個州只有一個郡,這一個郡只有一座城池,這個州之所以此前獨立存在,是因為州內有黑、白兩個鹽池,出產食鹽。
目前的七個道,每道設總管一名,仿後世隋唐制度。
當然了,這種容易產生割據的制度僅限於在沒有統一全國的時候使用,而且西魏剛剛開國,元冠受自信是鎮得住手下這些名臣大將的,等統一了,自然會重新拆分地方權力。
面對度支部尚書蘇湛和司農寺卿賈思勰,對於糧食庫存不足的問題,元冠受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貿易,跟南梁貿易。
“至尊,梁國與我國,終究是敵國...”
元冠受擺了擺手,道:“哪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朕聽說,梁國現在以鐵製五銖錢,且與先前流通的銅五銖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