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五十三章 200萬石大名竟找不出1人陣代統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三章 200萬石大名竟找不出1人陣代統軍 (2 / 3)

而且秀吉對於自己的親藩,總有一種特別的蜜汁自信,別人都說自己的親兒子看得最清楚,秀吉對於自己的親兒子看得是最迷湖的。

他總覺得自己的親兒子、親藩可以像自己一樣強大,對秀次是這樣,對秀賴也是這樣看。

此次對待秀勝,雖然僅僅轉封了半國15萬石,但是卻將將備前另外半國美作全領握在手中,就是打算等秀勝在朝鮮打了打勝仗之後好加封的。

可是他怎麼就能確定秀勝有可能在朝鮮打出大勝仗呢?

儘管對岡山多有不捨,更不願意看到岡山被交到一個與自己每一關係的大名身上,但是眼下情勢比人強,秀家也知道認下這口氣。

好在秀吉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見到秀家這麼順從,免去了此前為征伐奧羽貸給秀家的5萬貫軍費,並給出了額外3萬貫的補償。

理由自然不能是“心理安慰費”而是資助秀家加快吉備轉封關東的資費。

至於此前秀長資助給秀家的近10萬貫,在秀家就其一命的時候就已經被秀長抹去了。

此刻既然封賞已經下達,時間又已經來到下半年,距離秀吉聚兵的日期更近了,秀吉在與蒲生氏鄉等諸大名離別之前,特別叮囑他們對做好對朝征伐的準備。

此時此刻,距離其預計出兵的日期還有半年多的時間,可是整個日本都已經知道了關白將要對朝鮮作戰的訊息。

早在今年開春,即3月份,秀吉便向天下諸大名下達了兵役徵召的命令,要求四國、九州600人、紀州500人/萬石。畿內400人/萬石。

駿河、遠江、三河、尹豆300人/萬石,由此以東,200人/萬石。尾張、美濃、尹勢、近江350人/萬石。若狹、越前、加賀、能登300人/萬石。越後、出羽200人/萬石的標準徵召士卒。

現如今奧羽初定,秀吉免去了因為動盪受影響或者轉封的大名的兵力,但是像南部、安東、小笠原、最上三家依舊需要按照萬石200人的標準動員。

此次檢地及加封之後,小笠原秀貞確認領有巖代國領33萬石,需要依照兵役要求徵召6600人,最上義光檢地之後知行30.5萬石,需要提供兵員6100人,安東實季檢地後知行12萬石,需要提供2400人,南部信直12.9萬石知行,需要徵召2580人從軍。

當然這6600人不一定全是戰兵,後世歷史學家在聊到萬曆朝鮮之役時候,日軍戰/輔兵編制比例時候,普遍引用小西行長家臣五島純玄家的數字。

這位家臣1.4萬石的知行地,總計需要提供705名士兵,但是其中有標註水手200人,民夫318人,因此戰兵應該只有187人,比例是27:73。

事實上這樣理解日本的兵力配比是不合適的,在中國視為民夫的這部分,在日本其實應該視作徵召足輕。

之所以不說是農兵,是因為當時的日本軍制已經改革,進行了兵農分離,嚴格意義上的徵召農兵已經從日本戰場上逐漸消失。

這個時候的日本主要軍隊,已經改為由少量脫產常備為核心,帶著大量擁有土地的武士、富中農為主的旗本組成的半職業化軍隊。

即便是改制較晚的關東、奧羽、九州等地,在給秀吉提供朝鮮兵員的時候,也多是一些自發的願意去博取利益的半職業軍人。

包括上面的水手200人,也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操作船隻的水手,日本的水手本質上就是倭寇,一樣的兵民不分家的。

因此五島純玄家的705人應該理解為187名武士或常備足輕帶著200名半職業倭寇水手,以及318名半職業的徵召武士、足輕北上朝鮮。

當然向小笠原秀貞、安東實季、最上義光這些北國大名,動員兵力歸動員兵力,實際出陣的要求並沒有這麼多。

根據《太閣記》《天正記》和《松浦叢書》記載,為了應對突發的情況,許多大名被允許留部分兵力於領內,有些大名在開展之後被賦予了重要地區鎮守的職務,有些大名則在九州待命。

像剛剛提到的小笠原秀貞等人,秀吉便要求他們只需要代一半的兵力南下待命即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