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家此次轉封關東,僅僅是武士/受過訓練的足輕就帶了2萬人,他們的家人少說也有10萬眾,基本上是把吉備掏空了。
這些人是秀家對關東統治的基礎,只要他們不亂,秀家統治的關東就算有地方農民掀起一揆,秀家都不用在意。
其實免除地子稅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鼓勵關東民眾多生育,過去只要出身的孩子就要交稅。
一人一年50100文錢,小於12歲孩子和大於50歲老人減半徵收,一家子按照7人來算,一年的地子稅和別動錢就是500文以上。
對於農民來說地就這麼多,生的越多交稅越多,家庭遲早破產,因此他們不敢多生。
可是在減免了100文錢之後,他們一年可以省出250文錢,生活也可以富裕一些了,這樣關東的人口就能出現增長。
想要開拓關東,在沒有機械化裝置的當下,人力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秀家剛剛算了一下,以吉備地區百萬石52萬人來算,每年地子錢在4.2萬貫左右。關東的地廣人稀一些,地子前的收入應該差不多。
4.2萬貫對於秀家來說也不少了,相當於過去岡山町一年的商稅收入,但是為了今後更好的發展和現在的穩定,秀家還是願意付出的。
秀家這邊對於百姓的仁政說到這裡,秀家對於地侍和國人眾依舊盡顯懷柔,他允許地侍和國人眾們自行選擇以石高制還是貫高制交稅。
表面上肯定是給了他們更多的一種選擇,實際上卻是秀家在這裡留得坑。
因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人都是和大名繫結的。不是說你隨隨便便一個幾萬石領主就可以有自己的商隊的,怎麼也得是半國的級別才可能。
城下町的商業區是劃片的,領主才沒有這個好心去發展城下町,都是包給商人去發展。
這一點你從一些古城的町名字你就能看得出,很多多少當地商號的名字,說明整個町的房子和小商業都是圍繞這個座商發展來的。
因此,作為大宗商品得以買賣的糧食,必然是由秀家掌控的商號去地頭收購的。
糧食定價掌握在秀家手中,秀家甚至都不需要去做空糧價,刻意壓低糧價就能壓得國人眾的百姓們活不下去。
秀家這邊家臣和秀家直轄領,必然是在當下直接接受石高制改革的,到時候到了秋收,根據地頭的產出收稅,說不定還能讓百姓少了過去秋收折價賣糧的痛苦。
而那些選擇貫高制的國人眾們,他們的百姓只能就收秀家刻意壓低的糧價,眼見自己賣了糧交了稅可能明年活不下去,留給他們的就兩個選擇。
要麼就是從地頭逃亡,要麼就在領內掀起一揆。
這個時候,秀家第一條中暫緩將此前分封的萬石以下家臣就封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這裡面很多人,此前都是關東舊貴族,被秀吉改易知行後被秀家收留的,對於他們來說秀吉縱然可惡,可是秀家的施捨未必會讓他們感恩。
如果現在就讓他們就封,他們就成了這些地頭農民的領主,在農民的逼迫之下,他們的內心未必不會產生別樣的心思,想要重新得到秀家的重視。
是的,他們是不敢真的造反的,但是藉著一揆的名義,讓秀家給予他們更多的封地,更多的權利的心還是有的。
如果僅僅是地頭的農民和地侍一揆,不過是一群沒有組織度的烏合之眾罷了,就算加上幾個國人眾,他們內部之間都沒有人有絕對的威望統領他們,秀家完全可以輕易的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