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歷史上記載的成田氏在北條家統治下知行為2850貫文,他們的折價石高制下應該是28,500石。
田賦這筆錢是由受封於此的領主收的,他收了這筆錢可以用於自己的生活,或者用於軍備擴張,為主公提供兵員等等。
這份稅賦,上級大名是沒有權利去問他們索要的。
除此之外,地頭農民還要承擔地子稅、別棟錢等雜稅,秀吉為了徵朝更是搞出了船稅、朝稅等等,綜合稅賦達到了7.5成,造成了大量農民的逃荒。
而這部分雜稅,卻是最上級的大名向下級家臣收繳,由家臣再向領內攤派的稅賦。
換句話說,這部分稅賦是屬於五公五民之外,由地頭百姓向最上級的大名上交的賦稅。
這麼看來,北條家的四公六民看起來是仁政,實際上是在康家臣之慨。
秀家免去了地子稅(人頭稅)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在佈政5公5民的稅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使得領內的百姓綜合稅賦與此前北條氏的四公六民一致。
秀家這麼做並不是善心大發,自己掏錢去補貼家臣們的收入,秀家完全可以直接承襲北條家4公6民的稅賦要求,反正少的又不是秀家的收入。
但是別忘了,此次隨秀家轉封的那些吉備家臣才是秀家的基本盤!
他們在西國的時候稅賦一直都是5公5民,1000石知行收入500石,要是讓他們知道拼死拼活轉封關東之後收入反而少了,你說他們會不會跳腳?
你可能要問了,歷史上德川轉封關東,不也延續了北條家四公六民的政策嗎?
可是人家德川給家臣加封多少啊?平均加封30%,更有甚者直接直接翻倍。
秀家並不想學德川家康,他想要將關東大量的土地握在自己手中,因為他很清楚關東的發展潛力,如今只是欠缺治理罷了。
這些土地一旦分出去了,之後的因為拓荒、灌既而增加的知行秀家可一分都分不到,而家臣們會隨著每次檢地不斷修整並增加知行。
他寧願只給與平均10%左右的轉封補償,算是給他們漲薪10%也要將大片的土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土地真正的威力不僅僅是農業產出,還有其中的人口。
這塊土地一旦封出去了,今後與秀家就等於隔了一層,在佈政上多有不便。
秀家與德川家康對於關東的態度,本質上是兩種施政觀點的差異。德川家康並不清楚關東的真正實力,因此選擇大肆分封將開拓的責任分派下去。
但是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之後,在他意識到關東的富庶後,不得不花了更大價錢將這邊的家臣盡數轉封出去。
而秀家看得更加長遠,他寧願自己承擔關東開發的責任,也要自己攫取關東開拓的成果,畢竟普請這個事兒派給家臣和自己直接管,效果都是一樣的。
在“惜封”的大前提下,你要是再給他們來一出4公6民,吉備武士馬上跟你秀家離心離德的,誰還跟你轉封來關東啊?
對於秀家來說,寧願恩惠關東舊家族,關東的農戶,吉備武士也是他必須要安撫的物件。
看看把自己的基本盤掀翻的下場吧,遠的不說,朱允炆把軍事勳貴和皇親得罪了遍的下場是什麼,不用我多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