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的都是實話,並不是謙虛的說法,畢竟在過去宇喜多家獨立統領過超過5000別動隊的僅有宇喜多忠家、岡利勝倆人。
在過於明石家一直作為軍力的組成,率領幾百人規模的軍勢參陣,即便是被轉封備中劃入備中地區軍役之後,也只是作為備隊長,率領過以自己為主力的備中眾。
現如今驟然被授予萬餘軍勢統帥一直,所率領的軍卒翻了十倍,如何不讓他感到緊張呢?
“伊予守過謙了,而且伊予的豪族都是一盤散沙,哪裡可能聚集的起萬餘軍勢於你對弈?你就當成幾個千餘規模的戰鬥就行,我給你配屬的將領都是熟手,交給他們就行了。”
秀家對於明石景親的擔憂並沒有當回事兒,畢竟戰國豪族打仗基本差不多,人數看著唬人,殺傷力可能還不如5/60年代國內兩個村子之間的協鬥呢。
而且現如今伊予北部的亂局還只屬於一揆的範疇,如果真的到了全民造反的地步秀家早就親自下場了。
你明石景親沒有指揮過萬餘軍勢,人家豪族武士還沒有指揮過超過千人的戰鬥呢,誰又比誰更不堪呢?
“還是這句話,老臣誓死為殿下守住宇喜多家。”明石景親對著秀家回應道。
明石景親說完之後,向秀家行禮告退。
秀家望向那個逐漸遠去的老者,心中感慨不已,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家臣的存在,才是宇喜多家能在亂世存活的根本。
可憐的是,明明是對宇喜多家最忠心的家族,卻因為外來投降戶和曾經擔任浦上家老的緣故,在歷史上被以戶川為首的譜代眾排擠,著實讓人覺得有些造化弄人。
秀家待在校場在場的幾位重要武士都逐漸遠去之後,秀家這才轉身打到回府。但是沒有直接回到本丸,而是來打岡山城東之丸內的一個校場之內。
宇喜多家的岡山城還沒有修築完成,最初規劃中城最東側的東之丸此刻還只是一個建立在操山上,與主城相對獨立的小城砦而已。
但是就是這個小城砦內,整齊的排列著幾十座武士武敷,裡面居住的正是秀家前年自濃尾三裹挾而來的孤兒眾,在加上原本備前、備中等多內失親男孩一共1350餘人全部在此居住。
秀家將他們集中起來依照武士的標準教授兵法軍略,更是指派人教導他們文學經義,並且根據年齡將他們分派年級和班級,儼然是後世學堂的模樣。
這個學堂與弘文館不同。
弘文館面向的是已經成年或者即將成年的武家子弟,教授他們算術策論,讓他們成為宇喜多家奉行們麾下合格的同心眾與與力眾。
前些年由於人才缺口較大,因此舉辦了許多速成班,儘管讓宇喜多家內政結構運作了起來,但是並不能稱得上高效。
最大的問題就是,身為武士的階級只知道打仗,很多人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為此秀家不得不用官府工作作為誘餌,鼓勵平民到弘文館學習,學成之後成為同心眾幫助奉行運轉內政。
但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畢竟日本是一個有著嚴格封建統治階級的國家,武士階級就是他們絕對的統治者,秀家這這麼刻意的提拔底層平民,很有可能會動搖武士階級的根基,使得秀家與武士階級出現割裂。
現在可不是幾百年後武士跌倒的時代,在這個熱兵器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殺人打仗可都是一門技術活,普通平民組成的軍隊可玩不轉。
想牢牢把握住暴力機關,給予武士階級一定的特殊地位是必須的。
於是秀家打算開始改革,將弘文館設定為類似大學一類進修的學府,而在其之下則是專門教授下級武士基礎文學學堂。
但是現如今的武士還沒有被社會現狀打疼,認為武士只要會打仗就好,讀書都是懦夫們乾的時期,從來沒有考慮到戰爭終究有結束的一天。
秀家只能先一步建立起學堂的基礎,同時逐步開始接收下一代未成年子弟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