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這些食材全部做成川菜味的菜品,也說明一個問題,廚子常做,能常做這說明什麼...仔細品味之後,所有的菜,除了主材的個頭有點小之外,味道那是說不出的好吃。
郭大路是一個能在吃飯的問題上隨便將就的人麼?一時半會還能忍受,時間長了能不發飆麼?發完飆就得解決實際的問題噻。廚房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肯定是沒問題的,差什麼添什麼,但是廚子的手藝就抓瞎了,想換人都沒地方找去,全都一個樣,最後想出一個笨辦法,買來一堆現代出版的菜譜,然後指派幾個丫頭裡最喜歡吃的秋菊去廚房給廚子念菜譜,然後由廚子自己理解,一次次的嘗試做出書上的菜,直到郭大路嚐了以後認可為止,大半年的時間這才慢慢的有了今天這樣的一桌菜餚。
掌櫃們覺得特別好吃的原因也簡單,味精、雞精、各種醬料,油鹽醬醋啥都不缺,連辣椒都是好幾種,還有各種輔料,這樣做出來的菜能不好吃麼!
至於主材的個頭,郭大路覺得被打臉很正常,誰家敢跟幾百年前的原生態野生食材比個頭......隨便在海邊選一頭鮑魚拿到現代那都是能直接拿去拍賣的。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掌櫃們的話匣子慢慢的開啟了,天南海北各種軼事,聽得郭大路在旁邊不停點頭,他缺什麼?就缺對這時代的認知,這還沒地方去學習,而這些大掌櫃最擅長的恰恰就是這一點,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又因為自身的身份,就能夠從各自的東家或家主那裡得到很多普通百姓所不知的內幕,今天坐在這裡的人身份都相同,喝了小酒多說點行內人都能聽懂的話很自然,這就便宜了旁邊的郭大路,完全一副洗耳恭聽的狀態。
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簡單的耳聞目染,再透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得出這時代主流的思想,辨別出各領域的優點和缺陷,最重要的是能夠明白廣大百姓的心聲。
郭大路可不是這時代的那些豪門大戶公子哥自我感覺良好,始終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於普通百姓完全就是一副看不起鄙視的姿態。郭大路非常明白無論哪個時代,什麼人才是社會的主流,所以他一直比較關注的就是普通人的各方面需求,不然就不會對自家佃戶收一層的租,時不時的發些福利。
但是一直以來,郭大路最多瞭解的也就是郭村和府城的情況,連縣城都不太清楚,更莫說其他的地方了,再加上要做的事情又很多,那有閒時間去茶館酒肆之類的地方聽傳說,自然像現在這樣的機會對他來說就是很難得的了。
就這樣一直旁聽,待到晚上安排歇息了才作罷。
躺在床上的,郭大路都在反覆的回味今天聽到的這些資訊,有些事再根據歷史資料一對比,一下就豁然開朗貫通了前後,真可謂受益良多。
第二天起,陸續的來客就多了,郭家的佃戶也全都動起來了,家家戶戶都來了人幫忙,在幾個管事的安排下各自領到事情幹。
首先就是搭棚子,不然萬一下雨了咋辦,不下雨出大太陽人也受不了不是。上百件的彩條布就是主要材料,地點就在郭村新建的十字路口,沿著水泥路面就一溜搭了下去。
幾百張普通的圓桌,幾千個塑膠凳子,那都不是事兒了。
再就是張燈結綵啊,也簡單。
燈籠是吧,喜慶用品批發市場來一千個夠不夠?各色彩花彩帶掛飾中國結什麼的,挨個點貨。就按照五萬塊的預算來採購,不信還把小小的郭村包不了一遍。
最後就是煙火禮炮,按照二十米放一箱的標準,圍著郭村來一圈。
這差不多就齊活了。
其他的都是廚房的事情了,大少爺成年禮嘛,當然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了,那就必須按照非常高興的標準來大吃一頓了。
為什麼?實惠呀,高興了不是該吃一頓嗎?非常高興那不就得大吃一頓嗎?特別特別高興那就更是需要大大的吃一頓了。
大少爺這也就是個成年禮,要是中了狀元,那可就非得海了吃一頓了。
當然,這些事情的安排就是管家的事情了,跟郭大路無關,該他做的早就做了,他現在就是當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