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頭直指士紳,進一步加劇朝廷對士紳的不滿。
直到這一刻,虞幼窈才恍然大悟。
早前與外祖父一番話,外祖父提了高祖皇帝,當年在北境一帶,實施的各項“國策”一事,讓她猶如醍醐灌頂,陡然就想到了,利用“國策”,大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達成提高北境人口,解決生產力低下,物資不足的窘況。
但如果,這一切本就是殷懷璽一力促成的呢?
殷懷璽幫朝廷解決流民這一難題,收容流民符合朝廷和武穆王的利益,武穆王和朝廷,在利益上達成了一致,利益關係牢不可破。
但是,流民的安置,卻需要當地士紳大力配合,這嚴重地觸犯了士紳的利益。
一環接一環的算計,看似複雜,其實只是為了一步一步地徹底瓦解朝廷對士紳的信任。
當朝廷的利益,和士紳的利益相沖背離,士紳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走到了朝廷的對立面。
上百萬災民,聚集在北境,士紳只是象徵性地捐助,並沒有大力支援,這本身就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是他們膽大包大,無視國策嗎?
不是!
是他們太愚蠢了,無視災情嗎?
也不是!
是他們看不清局勢,無視朝廷嗎?
仍然不是。
而是他們在武穆王的精心佈局之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
一方面揣磨聖心,不敢給予武穆王太多支援,讓武穆王得勢,以免引起皇上的猜忌,士族和藩王牽扯上關係,那才叫滅頂之災。
另一方面,周厲王之死,已經讓大部分士族,走向了武穆王的對立面,這種國仇家恨不可調和,士紳已經沒了退路,讓他們無視國策,他們沒這個膽兒,只得“敷衍”國策,妄圖利用物資來進一步,掣肘武穆王。
倘若因物資缺乏,導致流民收容營鬧出了,諸如暴亂、疫症等事,這才是士紳願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