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紳牽制武穆王,這是揣磨聖意的結果。
但在虞幼窈看來, 這是作死的行為,制衡的局面一旦被打破, 總有人會淪為利益下的犧牲品,周厲王一家是第一。
但前有周厲王被害慘死, 殷懷璽絕不會成為第二。
這是殷懷璽對付士紳的最佳時機。
殷懷璽深知, 要倒“士紳”,先要獲得朝廷的支援。
需要瓦解朝廷對士紳的信任。
殷懷璽不動聲色地開始佈局,意圖進一步地,瓦解三方制衡的局面,一方面故意在遼東一帶,物資較為豐富的地區,大肆收容流民, 積極助朝廷賑災。
這是朝廷願看到了的結果。
讓世人看到了, 在面對旱情時,朝廷不是束手無策, 毫無作為。
進一步取得了朝廷的信任。
然而,那些在面對災情時,無動於衷計程車紳, 自然而然就讓引起了百姓的非議,讓朝廷產生了不滿。
在收容了大量的流民之後,糧食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怎麼解決這一難題,殷懷璽更是順理成章地,以進一步擴大番薯種植,緩解北境旱情的名義,邀請韶懿郡主來北境,幫助推廣番薯種植,並且獲取了泉州謝府的支援。
彼時,保皇黨還是太后娘娘主事,韶懿郡主屬保皇黨一派,不偏不倚,只為輔佐社稷, 朝臣們對這一切, 都樂於見成。
此舉,獲得了朝臣們的大力支援。
殷懷璽進一步取得了朝廷的信任,制衡的裂縫也越來越大。
在徹底掌控了局勢之後,殷懷璽開始誘導災民收容營裡的風向,災民逃荒到了遼東,將來勢必要在,這一處安身立命,但北境物資缺乏,如此龐大的災民,究竟要如何安置?
教災民養蠶,打漁等,流民們有一技傍身,就能安身立命嗎?
當然不是!
北境的資源,事實上都是由士紳把持,沒有獲得士紳的支援,數量龐大的流民,是沒有辦法在北境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