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早就已經沒有了意識,只剩下特定的精神輻射場域。
也只有曾經的收藏家才懂得如何使用。
對於李凡來說,這些玩意兒更像是裝飾品或者藝術品。
作為一個曾經的古董商,李凡對於獵頭這個東西倒也還算了解。
最早的人頭貿易起源於南美地區的熱帶雨林,南美印第安希瓦羅人。
希瓦羅人有一種特殊的文化,他們每年都會有一個盛大的祭奠,這個祭奠是要用成年男子的幹縮頭顱來祭拜。
在祭奠之前,他們有一個叫獵取頭顱的行動,就是獵取敵對部落成年男人的頭顱。
獵取完之後他們會錘子鋸子等工具將顱骨,脂肪和面板分離,然後反覆用滾燙的石頭和沙子填充到頭顱裡,直到死者的頭顱被壓縮成拳頭那般大小。
希瓦羅人的幹縮頭顱,可以說得上是當地特產。
他們認為有的人生前是有靈魂的,當祭奠時頭顱裡的靈魂被攝取完就會變成幹縮頭顱,然而此時的幹縮頭顱是沒有作用的,希瓦羅人就會把他們丟掉。
原本的幹縮頭顱只是希瓦羅人的一種普通當地文化,然而這事傳到歐洲人耳裡時就開始改變了。
“熱帶雨林裡蠻族勇士的神秘戰利品”,“囚禁著復仇幽魂的亡者頭顱”,這些噱頭讓歐洲人非常買賬,太有異域風情了,太特麼有收藏價值了。
19世紀晚期的時候到達全盛,當地的獵頭行動發展到每月一次,蠻族勇士大量地出口頭死人腦袋,以至於在歐洲和美國的商店裡就直接能買到他們的“工藝品”。
到了20世紀的時候,經過供需雙方的反覆博弈,最後甚至一把火槍就能換個人頭,巴拿馬甚至有人接訂單批次生產人頭,每顆工藝品售價25美元。
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甚至讓太平洋地區有獵頭習俗的毛利人捲入了這個市場,開始大量地製作人頭工藝品以滿足歐洲老爺們的裝逼欲。
悉尼海關還專門建立了一個進口品名目:“烘製人頭。”
到了後來,毛利酋長會把自己的奴隸拉出來讓歐洲客戶挑選,歐洲老爺們會選像選擇商品一樣選一個臉型合適的奴隸,然後再和酋長敲定臉部刺青的方案。
給奴隸強制紋臉,然後再割掉腦袋,醃製,烘乾,最後交貨給歐洲客戶。
無數的人死去,然後被割下腦袋製成工藝品。
最終的市場終極需求,其實就是為了讓客戶裝逼。
迅速將獵頭貿易的歷史在腦子裡過了一遍,李凡已經做好了決定。
眼前這幾大箱子人頭,最好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鎮獄!
丟到鎮獄裡面,誰也找不到,不怕異常局發現,自己也不會面臨不會使用人頭武器的尷尬局面。
想明白這些,李凡把所有的箱子全都搬到洗手間門口。
隨後右手掌心的鑰匙紋飾微微發光,開啟了套間裡洗手間的門,眼前是一片未知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