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下達了撫慰詔書,表示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啦,安撫魏州自範延光以下全部軍民。範延光率領部下身穿素服(有罪之人)在營門外跪接詔書。
範延光派節度副使李式來汴州覲見,奉表請罪,並進貢玉帶一條。
石敬瑭任命劉處讓暫代魏州軍府事;降制恢復範延光的一切官爵(謀反之日被剝奪),並按投降協議將他移鎮到鄆州。
讀史籍原著有非常多的樂趣,比如我最喜歡讀大事件之後的詔書、制文。原因如下:
首先,這些文章是雖然是以皇帝的名義下發,但實際的作者則是翰林院的翰林大學士、知制誥們,也就是說,是當時全國頂尖的作文高手,一流的水平。因為是要以皇帝的口吻下發,所以自然不能太三俗,無論是文筆還是意境,都要符合大雅、正能量。所以這些文章往往是境界高、文筆佳。
其次,這些文章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許第一印象是晦澀難懂,那是因為“我們”孤陋寡聞。因為這些大才子往往引經據典,濃縮幹練,一般都是四六句的排比對仗,而且符合一句一典,四個字中濃縮這一個典故,我們前文分析過一篇詔書,四個字中居然隱藏了兩個典故。如果對傳統文化、經史子集沒有特別深入的瞭解,當然不知所云。而一旦讀懂,就會拍案叫絕,為古人所折服。
最後,則是“我就靜靜地看著你裝B,”看著古人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如今發達的網路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一個普通中學生就能讀懂。而在當時,皇帝身邊是需要有幾個專門負責“翻譯”臣子奏章的人,比如明宗李嗣源設定的端明殿學士。否則,他真聽不懂大臣在說什麼,也不知道翰林學士讓自己在說什麼。
且看石敬瑭給範延光的赦免制書:
“頃朕始登大寶,未靜中原,六飛才及於京師,千里未通於懷抱。”
——我剛登基,天下民心還不穩。愛卿有點兒小想法,也很正常嘛,不要過分自責的啦。
“楚王求舊,方在遺簪;曾子傳疑,忽成投杼。”
——漲姿勢了,上下兩句,分別用了“楚王絕纓”和“曾母投杼”的典故。
上一句,說的楚莊王一次宴請群臣,忽然一陣風吹過,把照明用的蠟燭吹滅,屋裡一片漆黑,有位愛妾向楚莊王告狀,說群臣中有人趁著黑燈瞎火,對我動手動腳,我靈機一動,把他的帽纓扯了下來,等點上燈之後,你看誰的帽纓斷了,就弄死誰。
楚莊王聽完,立刻下令,讓所有人把帽子都摘了,然後再點上燈,歡宴如舊。根本不去追究此事。三年後,楚國與晉國交戰,有位將軍異常英勇,每次大戰都衝鋒在最前面,最終使得楚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楚莊王找來這位將軍,表示自己非常疑惑,說我從來沒有特殊厚待於你,你為何如此奮不顧身呢?
那位將軍低下頭,坦誠而愧疚地說道:“我就是三年前的那個鹹豬手……”為了報答楚莊王當年的網開一面,他願意肝腦塗地,以死報效。
下一句,說的是曾參的母親聽到了流言蜚語,說他兒子在外面殺了人。一個人說,她不信,兩個人說,她還是不信,若如其實地繼續織布,可當越來越多的人這麼說的時候,曾母終於信了,於是扔掉機杼,翻牆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