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兵原本就因助紂為虐而忐忑不安,急需安撫勸慰,王延政的精力全都投入到建州戰場,忽略了對福州的安撫工作,鎮守福州的王繼昌昏庸無能,卻將“二代”氣質拿捏地死死的,只知道飲酒尋歡,絲毫不懂得體恤下情,指使福州將士怨聲載道,恐懼疑慮。
李仁達暗中潛入福州,遊說守將黃仁諷,說道:“建州只不過是一座孤城,淮南大軍首戰告捷,倘若乘勝進軍,恐怕王延政連老巢建州都保不住,還怎能保住福州?‘開閩三王’不過是光州的一介草民,他們尚且能抓住時機,拿下福建,我們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利用亂世,為自己追求榮華富貴嗎?”
李仁達也是光州人,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蹟永遠激勵著他前進。
經過一番鼓動勸說,李仁達成功策反黃仁諷。
當天晚上,李仁達就率領親信部下,突襲總部,擒殺王繼昌、吳成義。
李仁達打算自稱皇帝,但朱文進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於是,李仁達想了一個妙計,擁立了神光寺的一位和尚——卓巖明,當傀儡皇帝。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都崇佛通道,成千上萬地剃度和尚,如果死後有知,不知三位先王此時當作何感想。
卓巖明是當地的網紅和尚,據說他目生重瞳、雙手過膝,是項羽和劉備的串兒,擁有很多粉絲信徒,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算德高望重了,所以被李仁達選中。
公元945年3月3日,和尚卓巖明在李仁達等人的擁護下,正式登基稱帝。李仁達親自為他脫下袈裟,披上龍袍、戴上皇冠,然後率領文武百官向他三跪九叩,山呼萬歲。
李仁達為卓巖明加冕的舉動,蘊含著清晰而強烈的政治訊號,如同那副經典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按照當時歐洲的傳統舊俗,皇帝和國王應該由教皇來加冕,皇帝應該跪在教皇面前,由教皇把皇冠戴在他的頭上,以表示“君權神授”,教皇代表上帝冊封他為皇帝。拿破崙則拒絕給教皇下跪,並一把搶過教皇手中的皇冠,自己戴在了頭上,又是自己把皇冠給皇后戴上。意味著拿破崙的皇權是他自己封的,跟什麼上帝沒半毛錢關係,社會你拿哥。
油畫作者煞費苦心地選取了大典的後半段,即拿破崙給自己的皇后加冕的鏡頭。這樣既能讓拿破崙穩居畫作的C位,又不至於讓教皇和他所代表的教廷太過於難堪。所以雖然名為“拿破崙加冕”,內容確實拿破崙的皇后加冕。
同理,李仁達給卓巖明加冕,就是告訴人們:他的皇權是我賜予的,他只是我的傀儡。
隨後,李仁達派人攜帶奏章前往汴州,向後晉稱臣,並十分諂媚地用“天福十年”的年號。可笑的是,當時後晉已經改了年號,現在是“開運二年”,可見當時的訊息是多麼的閉塞。
王延政接到福州兵變的訊息後,立刻屠殺了黃仁諷留在建州的全家老小。隨後派禁軍將領張漢真匯合漳州、泉州的武裝,討伐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