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點醒夢中人。父親病了,兒子當然要侍奉左右,於情於理,柴榮都有難逃的義務。更何況,這還牽扯帝國最高權力的轉移,郭威雖然沒有其他子嗣,不存在奪嫡之爭,但王峻、王殷等權傾朝野、封疆大吏們,未必不會對皇位垂涎三尺。
皇上臥病期間,是各方勢力激烈角逐的黃金期,很多外圍分子在此期間會不擇手段,彎道超車,就像棒國的速滑選手一樣,心和手都不乾淨,有成功的,如朱友珪;也有失敗的,如李從榮。
柴榮入宮伺候病床,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朱友珪、李從榮似的人物出現,保證郭威的意志能夠暢通無阻且不被歪曲、篡改地執行下去。
柴榮恍然大悟,當天就住進皇宮,幾乎是24小時伺候在病榻前。
正月十一日,郭威病情加劇,下詔讓柴榮監國攝政,行使皇帝的權力。隨後便是眼花繚亂的封官進爵,天下各藩鎮諸侯、功勳文武將官,幾乎人人晉升,為權力移交鋪設基礎。
郭威病逝前,給繼任者柴榮交代了非常典型的三件事:
1,薄葬
郭威說自己駕崩之後,喪事要從速從簡,所有參與修陵的工匠和民工,都要支付相應的薪水,不要以修陵為由騷擾百姓;
陵墓不得使用石柱,因為“費人工,只以磚代之”;
用瓦棺紙衣入殮,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我的陰靈就不會保佑你;
不要修成複式結構(勿修下宮),不要設定守陵人,也不得立石人、石獸等,只在墓前豎立一個石碑,上面寫“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
下葬前,一定要開啟瓦棺,再仔細檢查陵墓內的每一個角落,不要誤傷人(人殉);
以後清明節的時候,如果國家無事,可以酌情派人來掃墓,如果忙的話,就不要派人來現場了,遙祭即可;
在河中府、魏州各葬一副劍甲,因為那是我戰鬥過的地方,在澶州葬通天冠、絳紗袍,汴州葬一副平天冠、袞龍服。
交代完自己的後事,郭威又對柴榮回憶道:“我之前攻打河中時,曾親眼目睹唐朝皇陵的現狀,當初他們勞民傷財,鋪張浪費、奢侈豪華,這才幾年,就被盜墓賊盜挖、破壞。而漢文帝儉素,他的陵墓至今還保留完好。記住,一定要薄葬!”
除了防止盜墓賊光顧之外,郭威以身作則,提倡薄葬,也是現實所迫,要為國家節省財政支出。
2,善待李洪義
郭威在彌留之際,交代柴榮一定要給李洪義一個節度使的位置,善待之。當初蕭牆之變時,如果不是李洪義告密,郭威等人的命運也將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善待李洪義,是郭威愛憎分明的表現。這種氣質一直保留到了宋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柴宗訓的手中奪了江山,同樣制定了“善待柴氏子孫”的祖訓,而沒有像之前朱溫等篡位者那樣,把前朝皇帝滿門抄斬。
3,重用魏仁浦